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自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對外展示窗口和基地群,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集團上下“一盤棋”思想,不斷尋求提升南水北調品牌形象的新途徑、新方法,始終把組織開展科普教育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成立基地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基地年度工作要點、工作計劃,與地方教育部門建立聯絡機制,認真完成特色中小學生科普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和年度活動組織、接待任務。2023年度基地全年開放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累計開展14批次、1143人次的科普實踐活動。現將基地2023年研學科普實踐教育工作總結如下:
工作情況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按照“走出去”的科普主題宣講和“請進來”實地參觀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等多種類型的科普教育模式開展科普實踐活動,助力“雙減”。在雷鋒日、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世界水日、《安全生產法》宣傳周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5次,舉辦南水北調公民大講堂科普宣講活動4次、舉辦“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講活動3次、水質保護宣傳1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九周年活動1次。
(一)實施條件
1.組織保障。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公司及渠首分公司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對于基地建設提供了高標準的人員配備,保障基地的有效運轉。目前,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配備有專門的研學與講解人員,從事科普人員數量38人,其中專職7人。
2.經費保障。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屬于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的三級單位,科普主要經費來源于日常管理費用及宣傳費用,經費來源充足。2023年度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用于科普經費總計189934元,主要用于發放科普書籍、制作科普教具及科普人員工作經費等。
3.安全保障。每次科普活動都會根據實際需求配備安保人員,負責隊伍秩序與安全。
(二)具體活動安排
2月28日,各地學校陸續寒假開學,基地主動走進淅川縣渠首朝陽小學。開展“開學第一課,安全伴我行”為主題的科普宣講活動,通過課件展演形式讓同學們了解渠道工程特征,學習防溺水的有關知識,讓同學們在內心深處深植遠離渠道,珍愛生命的種子。
3月5日是第六十個學雷鋒紀念日。基地邀請鄧州市韓營小學21名學生舉辦以“傳承雷鋒精神,爭做優秀少年”為主題的學雷鋒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將雷鋒同志的生平事跡展現在學生眼前,弘揚雷鋒同志“感恩社會、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精神品格,并結合南水北調中線的建設歷史、移民歷史以及南水北調人愛崗敬業、堅守崗位的鮮活事例,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奉獻精神、釘釘子精神、螺絲釘精神”的時代內涵。
3月23日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強化依法治水,攜手共護母親河”的主題,在淅川縣宋崗碼頭對附近村民進行水資源科普宣傳的同時走進鄧州市韓營小學,為80名韓營小學學生講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來源、水循環原理、節約用水的現實意義,讓孩子們樹立愛水節水意識。
5月18日,天氣漸暖,基地積極組織走進淅川縣白塔寺學校,向30名學生發放防溺水宣傳頁,講授《渠道里的秘密—防溺水篇》課程,講解渠道防溺水的基本知識、防溺水安全措施和基本救生常識。
5月24日,基地與科技活動周主題相結合,開展以“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為主題的科普活動。邀請鄧州市喬營學校的100名學生參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標志性建筑物渠首樞紐工程、觀看清漂機器人自動清漂、了解無人機取樣、水質檢測的原理、南水北調工程常識、輸水原理等。在輸水模型實驗中,對渡槽、倒虹吸模型的講解能夠很好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降低學生對南水北調概念上的理解梯度,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1日-2日,基地積極與鎮平縣教育局聯系,邀請鎮平中心學校兩批次各200名學生走進南水北調,感受國之重器的偉大。“為什么要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呀?”“南方的水是怎么來到北方的?”“南水北調遇到河了怎么過啊?”老師通過播放課件和視頻介紹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歷史,為師生上了一堂生動實用的南水北調知識課。
6月14日,公民大講堂暨防溺水宣傳課堂走進鄧州市繩崗小學,為150名同學帶來防溺水安全措施和基本救生常識的科普。講解游泳圈與救生圈的區別、現場為同學們演示正確使用救生圈以及救生衣的方法。
7月15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文旅公司組織“一滴清水自何處流出,探訪中線工程水龍頭”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為12名來自工程沿線的青少年講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基本情況及社會、生態效益,實地參觀感受中線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
9月21日,基地積極響應全國科普日活動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號召,舉辦以“科技賦能生命線,共護南水安瀾”的科普實踐活動。邀請鄧州市繩崗小學、南陽師范學院共50名學生走進陶岔渠首樞紐工程,觀看《中線印象》宣傳片,觀察無人機取水樣、動手搭建渡槽、倒虹吸模型,進行手搖發電機實驗,佩戴VR設備,體驗工程之美。
9月30日,基地走進鄧州市喬營小學,開展以“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哪些東西要say no”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學生們在課堂講解中進一步加深對南水北調的了解,知道渠道邊各種警示牌的含義,明白在渠道內玩耍的危險性,從而重視生命安全,提高珍愛生命、遠離渠道的意識和自救技能。
11月24日,基地走進淅川縣水寨小學,為70名學生進行水質科普宣傳。為同學們發放水質保護宣傳手冊,在校園中布置宣傳展板,講解我國水資源現狀、為什么實施南水北調、南水如何北調等工程知識。同學們對水污染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家爭做護水小衛士、節水小能手。
12月7日,基地以《安全生產法》宣傳周為契機,走進淅川縣武店小學,為100名學生宣傳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全面營造安全生產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講解人員通過典型事故、典型災害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了防溺水與自救互救,地震基本特征、地震逃生法則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進行了互動搶答、急救模擬操作等,讓廣大師生身臨其境,進一步增強其安全防范意識,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九周年,基地特邀請淅川縣渠首朝陽小學30名學生走進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參觀陶岔渠首微縮模型、燈泡貫流式發電機組模型、南水北調中線立體沙盤、標志性建筑物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樞紐工程,實地感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魅力。
圖1 2月28日開學第一課—防溺水
圖2 3月5日雷鋒日活動
圖3 3月23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
圖4 5月18日防溺水宣傳
圖5 5月24日科技周活動
圖6 6月1日鎮平中心學校第一批
圖7 6月2日鎮平中心學校第二批
圖8 6月14日繩崗學校防溺水活動
圖9 7月15日夏令營親子活動
圖10 9月21日全國科普日活動
圖11 9月30日防溺水宣傳活動
圖12 11月24日水質保護宣傳活動
圖13 12月7日《安全生產法》宣傳周活動
圖14 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九周年活動
表1 2023年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研學活動統計表
||||
(三)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發布活動信息
基地活動主要以面授為主,并充分利用網絡端的傳播優勢,線上與線下宣講相結合,不斷創新拓展形式新穎、科技含量高、群眾樂于接受的宣講方式,積極利用自有宣傳平臺“南水北調中線有限公司”官網、“渠首風采”公眾號以及社會媒體開展大講堂宣傳推廣。
部分報道情況如下:
二、特色工作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陶岔渠首樞紐工程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來,認真落實相關要求,在渠首分公司的領導下研究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活動路線、活動課程等;認真研究科普工作的長遠規劃,使得研學科普工作與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
目前,基地依托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為主體,在依法履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管理職責的前提下,利用工程設施和部分運行管理區域,結合地域歷史人文,為中小學生及廣大干部群眾提供研學實踐、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廣泛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有特色、有時效的科普研學實踐教育活動,重點展示南水北調工程設施作用、社會地位、社會效益以及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影響,使中小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加直觀地感受南水北調作為“大國重器”的科技秘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地處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村,臨近丹江口水庫,屬于一級水源保護區,水質常年保持在Ⅰ類水質。陶岔管理處積極走進周邊學校及村鎮開展“公民大講堂”、“科普進村鎮”等活動,向沿線村民和中小學生宣傳節水知識,培養其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不斷提升沿線村民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同感。同時,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和“總閥門”,承擔著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輸水的重大任務,政治地位十分重要。2021年5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陶岔渠首樞紐工程,5月14日,在南陽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指出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也成為了展示大國重器、世紀工程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三、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
(一)研學講師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多年來,我國科普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進入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作為科普教育的引導者和推進者,科普講師的專業水平至關重要。現階段,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對研學講師的專業培訓方面較為匱乏,師資水平無法有效提升。建議對研學工作人員開展系統性、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在實際研學活動中的教學能力以及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受眾群體較為單一
目前與基地建立穩定科普研學機制的學校主要來自基地周邊村鎮,周邊縣城及省市的生源因路途遙遠,無法到達基地。需要為省外生源搭建穩定的聯系平臺。另外,在研學生源學齡段上,主要集中在低年級段,高年紀段的生源因學業需要,很少配合開展相關活動。
(三)硬件設備及課程內容有待完善更新
基地現有模型數量不足。每次科普教育學生人數超60人后,現有模型數量無法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實驗器材易損耗,特別是動力小火車實驗特別容易損壞鐵圈;且部分課件內容陳舊老套,無法有效調動同學們的興趣。
(四)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亟待創新
與以往的科普工作不同,通過書籍和展板向公眾科普已難以滿足當前科普工作需要,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對科普傳播的內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機遇,所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四、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科普工作覆蓋了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科普基地、企業、學校、廣大科技工作者乃至每個公民都有密切關系,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共同完成。
(一)強化科普工作統籌協調。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推動形成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推進機制,構建企業與部門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體系。
(二)加強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科普宣傳活動是增強廣大村鎮和青少年科技意識,在村鎮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知識、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的有效形式,是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科普的重要平臺。目前村鎮科普工作總體上還比較薄弱,服務基層的能力不強,尚不能滿足廣大農民接受科普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的迫切需求。組織實施科普下鄉,入村進戶等農村科普工作是提高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要采用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內容和方式。活動要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科普活動。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
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處
2023年12月13日
來源: 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