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
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以宣傳農田科學管理措施為基礎,促進農業科學發展為目標,積極面向農技人員、農戶、大中小學生和農業企業等開展科普培訓活動,實際服務公眾天數200余天,接待各方領導、學者、大中小學生、高素質農民等1100余人。
(1)面向地方政府農技人員:2023年2月,禹城高素質農民培訓300余人;2023年4月,德州市農業科教生態工作田間交流會50余人參加;2023年5月,臨邑高素質農民培訓、寧津縣耕地質量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田間培訓180余人; 2023年5月,全國小麥產業體系行業專家60余人赴德州實驗站陵縣基地參觀交流小麥穩產高產技術;2023年7月,遼寧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副所長雋英華一行五人到訪德州站考察;2023年8月祁陽站高鳳菊老師赴陵縣基地交流長期定位試驗管理辦法;2023年10月新疆農墾科學院水利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吳奇峰所長等一行四人到禹城基地和陵縣基地交流鹽堿改良經驗;
(2)面向三農:針對2022年11月份斷崖式降溫小麥凍害嚴重問題,2023年年初,德州站積極聯絡各縣市農業農村局,針對冬季旱寒雙害、小麥發生大面積凍害、個體生長量不足等狀況,制定了鎮壓-保墑-促根-促早發-早管理-及時追肥等措施,并通過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發放明白紙、新媒體宣傳等方式向農民傳播小麥管理技術,保障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助力夏糧豐收。2023年11月 徐久凱博士赴寧津縣培訓高素質農民150余人次。
(3)面向青少年:2023年5月,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絮花教授帶領農資專業78名本科生到德州站陵城禹城基地,開展野外實習實踐活動;2023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聯合普利森希望小學在陵縣基地成功舉辦第二屆青少年科普活動-探索食物之源,共有50余名師生參加。
(4)面向企業:2023年9月,貴州赤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行3人赴德州實驗站陵縣基地參觀交流,并圍繞肥料新產品研發進行深入交流;2023年10月,云南祥豐集團銷售副總趙沁、宋金玉等一行4人到德州實驗站陵縣試驗基地參觀,圍繞增值磷肥、增值復合肥系列新產品的研發、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推動祥豐集團磷復肥全面綠色轉型升級。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
(1)與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聯合開展野外實習活動,共有82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先后對禹城基地、陵縣基地的長期定位試驗進行實地參觀,深入了解田間試驗的操作流程和規范,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處理間的差異,結合工作人員的介紹做了詳細的筆記,將理論和田間效果結合,對有機肥培肥土壤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認識到使用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2)2023年11月探索食物之源-普利森希望小學師生走進德州實驗站主題活動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舉辦 共有師生50余人參加。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在全國科普日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結合實驗站特有的長期定位試驗和高產技術集成示范田,系統講解了有機肥的利用、秸稈精細化還田、優化栽培技術等,灌輸科學種植理念。鼓勵農民進行測土配方施肥,通過田間試驗的實際效果向農民展示了化肥減量節本增效的應用情況,并以加倍化肥用量與常規化肥用量做對照,直觀展示了大量施用化肥并不會提高小麥玉米的產量,讓農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2023年11月 寧津縣農民培訓 150余人次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2023年4月通過德州電視臺“三農德州”公眾號,以“施肥那些事兒”為主題,進行科普直播,8000余人通過新媒體技術宣傳受益。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
(1)2023年3月德州實驗站工作人員在德州市陵城區佟寨村和時樓村給農民發放明白紙1000余份,幫助農民了解掌握小麥凍后管理補償措施。
(2)與臨邑縣中興家庭農場聯合開展興隆鎮測土配方施肥土壤采集培訓工作,為期五天對興隆鎮86個自然村進行土樣采集工作,德州站志愿者攜同中興農場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向其傳授土壤采集流程及規范,科學進行選點、采集、制備、檢測工作,保障土壤樣品的代表性和配方的準確性。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目前科普工作尚無專項經費支持;科普教具、宣傳材料、技術培訓等科普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均由公用經費支出;科普人員由德州實驗站工作人員專職或兼職擔任。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本地區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
山東省德州市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自“噸半糧”建設以來,各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建高標準農田,培育高素質農民。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一直以來以中低產田改造和綠色高產創建為目標,在2015年創造了冬小麥超700公斤,夏玉米超1000公斤的超高產記錄。德州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基地特有的長期定位試驗開展田間課堂,吸引各類人員參觀交流。1、結合禹城基地綠色高產創建示范田、有機無機配施長期定位試驗、不同秸稈還田方式長期定位試驗對種糧大戶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精細化還田、種養循環等農業技術培訓,每年為德州市各縣培養高素質農民1000余人。2、與學校合作,結合國家“雙減”政策,展開農業文化教育,根據不同學生類型開展不同專題田間講堂。3、德州市表土以壤質和砂壤質為主。境內東南部為河床高地,多分布揭化潮土,中西部地勢低平,潛水位高,以潮土和鹽化潮土為主,北部低洼地以鹽化潮土為主,局部分布鹽土,生態環境脆弱,但生產潛力巨大,在黃淮海平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當地開展的長期定位試驗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有重大意義,經過近40年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鹽堿荒地變成了華北糧倉。如今,通過與各地不同領域學者進行科普合作交流,將高產技術“帶出去”,為全國各地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三、問題不足
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
1、科普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不足:目前大部分科普人員為基層科研工作者,對科普對象、科普形式的多樣性研究不夠深入,導致科普深度和廣度不足。
2、科普組織與大眾需求存在脫節:雖然說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在增加,但是在基層,社會需求與科普組織之間存在嚴重脫節現象。以青少年科普為例,在雙減行動下,中小學生本身有時間和需求接觸不同的知識,但是對于學校而言,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及課業壓力,勞動實踐課程等被無限壓縮導致學生需求不能滿足。
3、科普工作的延續性不高:不論科普對象是農民還是青少年,他們對知識的需求不是僅僅一次科普就能解決的,但是在現實科普中,“一次性”的科普對象時有發生,“知識休學”的科普內容亦經常可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科普的實用性。
四、工作建議
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
(1)設立專項經費提高科普積極性:為了激發社會組織科普的積極性,應該設置專項經費給予相對支持。比如說科普過程中產生的材料費、交通費等可以按年給與一定經費支持;可以設定科普人員科普補助專項資金等。
(2)搭建科普橋梁:科普單位應該與地方政府加深合作,通過地方政府聯系科普對象,同時可以加大科普宣傳力度。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鹽堿土改良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