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信“鬼掐”饅頭一說,都是這個沒做好導致的,早學早知道。
傳統的饅頭、花、包子都是用發面做成,這其中只牽扯面有沒有發好,是否酸堿中和恰當。發酵粉做的饅頭和花卷,甚至包子軟塌或者“鬼掐”饅頭,到處都是青塊,蓬松就更談不上,關鍵是酵母菌你也按照說明使用了。怎么樣避免“鬼掐”饅頭出現,做出蓬松的雪花饅頭呢?今天咱們徹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首先,我們要搞搞清楚酵母、泡打粉和小蘇打的各自用途和區別,這個尤為關鍵,這里我總結性的羅列一下。
**酵母:**是一種常用的微生物菌,也是一種活性發酵劑。是用來發酵面團,讓面團產生蜂窩狀氣泡用的,這里我的講清楚酵母最適宜的溫度是30~38℃之間,大于這個溫度很有可能酵母會燙死,溫度過低酵母活性較差,發酵時間會拉長。
**泡打粉:**這是一種膨松劑,很多人將饅頭做不好的原因歸結于泡打粉,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鍋泡打粉表示不背。加了泡打粉的饅頭、花卷、包子會更加暄軟,偶爾食用對身體無害,但并不建議長期用這個,饅頭做不好也和這個關系不大,不能說蘋果不落地,就怪地球沒引力。
小蘇打(食用堿):這個就是碳酸氫鈉,化學上是一種酸式鹽,容易酸在一起會產生二氧化碳,這樣就能讓面呈現蜂窩狀,比較蓬松,同時去掉發酵中的酸味,一般用于老面頭發酵的面制品,也能單獨發面。
知道了這些基本知識,我們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自己做的饅頭出現“鬼掐”現象。你做的饅頭為啥“鬼掐”饅頭呢?不是沒有泡打粉,只是少做這些。
老面頭發面:
老面頭有些地方叫面引子,也有叫酵子。是一種“天然的酵母”,發面的時候捏碎用溫水化開,和面粉攪其中和面,然后就發面。這是較為原始的發面方法,一般餳面時間比較長,還需要小蘇打等進行酸堿中和。要是堿面放的少了,就會出現不蓬松,塌陷等現象。但是堿面過于多就會導致饅頭發黃,味道苦澀的問題,因此這種發面經驗很重要。一般是先烤一小塊看看效果,合適在開始制作。
小蘇打發面:
小蘇打也是能單獨發面的,這種發面也是需要經驗,小蘇打和面粉的比例要掌握好,一般是小蘇打和面粉以0.2:100的比例勾兌。小蘇打千萬不能過多,不然做出來的食品苦澀難以下咽,蓬松效果也會打打折扣,“鬼掐”饅頭也會出現。要是想達到較好的效果,小蘇打一般和酵母等其它東西一起搭配使用,操作難度會降低很多。
酵母發面:
這是今天的重點,畢竟現在大多數人用的是酵母發面。這里先強調一點,酵母發面后再不需要加小蘇打和食用堿,理由很充分,酵母是利用面粉中的葡萄糖,通過無氧呼吸,將其一些葡萄糖直接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使面團蓬松,在這個過程中并未產生乳酸等酸性物質。
重點來了,我們第一次將面團發酵后,充分的把面團揉一下先讓里面產生的二氧化碳分布均勻,如果時間來得及可以再次發酵揉勻,這樣就可以避免做的饅頭軟塌塌,出現凹陷等現象,但是要想蓬松還得一步。
這一步叫成型后發酵,也就是說將面團做成饅頭或者花卷,又或者包子的時候,將其放入籠屜再發酵一次,然后上汽蒸熟。這樣經過再次發酵的面,才會萱軟蓬松,不會出現傳說中的“鬼掐”饅頭的現象,吃起來也爽口帶香味。
不論是哪種方法發面,都是很好的餳面的方式,都能做出蓬松暄軟的饅頭,不過口感上還是略微的有不同,你喜歡哪種發面方式做的饅頭呢?
來源: 發酵面食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