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周末的兩天休息,本來是一段愜意時光,放下手頭的工作,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恢復恢復疲乏的身體,讓心情也轉換一個頻道,可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一周的工作生活。可是對于老蔣兩口子來說,周末不但沒有那么輕松,反而變得更加繁忙,周六上午要送孩子去彈鋼琴、下午要送孩子去學書法、晚上還要去跳舞,周日還有主持人、講故事等,緊張程度絲毫不減,甚至還有些讓人應接不暇。疲憊不堪的兩口子忍不住納悶:到底是什么環節出了問題,讓他們累成這樣子?而且經濟上也變得緊緊巴巴。### 【原因分析】
大多數家長難以避開孩子校外培訓這件事情,可是到底是因為什么使孩子的校外培訓越來越多沒完沒了呢?通過調查訪問,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則孩子的一時興趣是誘因。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在某一個階段對某一件事情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甚至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天賦。這個時候,他就會主動要求家長送他去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繪畫、舞蹈、跆拳道、街舞等。但是,相當多的孩子對于這些只是一時興趣,可能僅僅過了兩三個月就會見異思遷,對這件事情失去了原有的興趣,轉而對于另外一件事情滋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又纏著家長給他報班。 二則家長的主觀意愿起主導。孩子培養中,家長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加入其中,并不管孩子是否真的喜歡這件事情,還有的家長甚至霸道地認為孩子就應該有一個“鷹式”家長。比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寫得一筆好字就送他們去學書法,家長希望孩子不受人欺負就送他們去學武術,家長希望孩子口齒伶俐就送他們去學講故事、主持人等等不一而足。殊不知,這跟因材施教的培養教育理念是相背道而馳的。 三則彼此的盲目攀比成助力。相互之間的盲目攀比心理導致了孩子的校外培訓項目越來越多,不但孩子之間在攀比,家長之間也在攀比。你學了鋼琴我也要“高大上”,你學了圍棋我就要弄個機器人,你去打籃球我也要學羽毛球……孩子之間是這樣的想法,家長們也被帶亂了節奏。他們忘記了這些校外培訓只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小小調劑品,少有人在成人后會從事相關職業;他們也忘記了培訓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的全方面素質培養提供助力支撐,而并不是彼此之間的面子比拼。
【解決建議】
反觀孩子參加校外培訓項目越來越多、家長們身心疲憊經濟壓力增大、孩子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的種種原因,讓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培訓時要兼顧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一是杜絕相互攀比。盲目攀比的結果往往是投入了精力、浪費了時間、花費了金錢但是效果卻打了折扣。有一位家長為了要面子強逼著孩子去學習鋼琴,還專門購買了一架,結果孩子過完十級從此再不碰鋼琴,鋼琴蒙塵在家成了擺設。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在選擇培訓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問問自己的內心,這個項目是不是我們真心喜歡確實需要的,否則寧肯不選。切勿被身邊的同學、朋友帶偏了方向。 二是少些主觀意愿。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孩子雖小,但也同樣如此,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規劃。家長是在能力允許范圍內,盡量去為孩子的合理訴求提供一切可能條件。而不應該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全部強加到孩子頭上。那些個成人認為在孩子這個階段非常必要非常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可能并不是我們認為的那么回事。否則,為什么我們成人在自己的孩提時段沒有把它們漂漂亮亮的完成呢? 三是尊重孩子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試想讓你去做一件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完美?主要原因還在于,在我們還沒有做之前,在內心里就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自然就很難用盡全部心思和精力去投入,在完成標準上也會打折扣。因此,在為孩子選擇培訓專業時,首先要征求孩子意愿,是不是十分喜歡的?其次在數量上也有所控制,切勿貪多嚼不爛。最后還要要求孩子,一旦選擇就要堅持到底做出成績。
【經驗總結】
1.校外培訓不是項目越多就越好。 2.選擇培訓內容要經過深思熟慮。 3.選擇了就要堅持始終,避免朝秦暮楚見異思遷。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