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東段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內鄉縣境內,地處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區,總面積9304公頃,是1980年河南省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00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系科技部寶天曼國家站所在地,是河南省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中心和同緯度生態結構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素有“活的自然博物館”“物種寶庫”“中原基因庫”之稱,是展示動植物之趣、生態之美的理想場所,也是向社會公眾開展動植物科普、自然教育的科普殿堂。

2009年獲全國科普基地榮譽稱號,作為河南省唯一一家成功創建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同時獲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生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生態學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河南省環境教育基地、河南研學旅游示范等基地稱號。

一、工作情況

2023年,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執行黨的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寶天曼科普宣教工作規范化發展。

(一)科普設施持續完善,提升公眾服務

對科普廊道修繕提升,更新160米損壞步道和欄桿,全程防腐刷漆、更新補掛樹銘牌360塊;貫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寶天曼宣傳室、博物館、科普廊道全年向社會免費開放,寶天曼保護區在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全國林草科普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35天,在六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重陽節對兒童、婦女、老年人特定人群免費開放,累計接待平頂山學院、河南師范大學等6萬人次。

(二)豐富活動助力雙減

圍繞“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等主題節日走進內鄉縣四小、內鄉縣六小、野獐中心小學、湍源小學等,為2000余名小學生提供生態科普、保護區知識宣教。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全國生態日”期間,組織200余名小學生走進內鄉身邊的寶天曼自然博物館、寶天曼科普廊道、內鄉縣科技館、內鄉湍河濕地保護區宣教中心、菊文化博物館、中醫藥博物館,感受森林文化、內鄉菊文化和中醫藥文化,豐富內鄉中小學生視野,提升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對家鄉的熱愛。接待《南陽日報》小記者站、綠色中原夏令營、河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河南省地質學會寶天曼地學夏令營、今生金青少年畫室等單位和機構,近3000名小學生和中學生來到寶天曼,感受綠美生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走進校園、舉辦活動、機構合作助力“雙減”教育,提升青少年兒童熱愛科學、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生態文明意識。

(三)全年科普活動概況

寶天曼科普基地全年共開展各類科普活動26項。在全國科技活動周,圍繞“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共享綠色福祉”舉辦科普講解大賽,選拔優秀選手參與省市科普講解大賽;走進基層,為大橋鄉銀發老人開展中醫藥知識科普講座,老人們聽到銀杏葉子不能直接沖茶、紅豆杉可以提取抗癌物質,但是植株沒有抗癌功效等,都紛紛詫異。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召開全體科技工作者懇談會,鼓勵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線,奉獻林草,身體力行講好生態保護故事;在全國科普日,山上山下聯動,在寶天曼保護區設立宣傳臺、設展板、發放宣傳折頁,為廣大游客開展自然講解、自然導賞服務,在縣衙廣場參與縣科協組織的全國科普日宣傳,通過實物標本、生態攝影展、動物影像向公眾宣傳野生動植物知識。

(四)注重媒體宣傳

寶天曼官方公眾號、自媒體平臺全年累積發表212篇文章,其中“耀眼明珠的美麗嬗變——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發展史揭秘”被省級以上平臺轉發30余次,野生動植物保護日、全國生態日、愛鳥周等活動報道多次在河南科普在線公眾號發表;在《智慧農業導刊》發表《基于SWOT分析法的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策略研究》科研論文;入駐科普中國,開通寶天曼科普號,上傳《神奇寶天曼》宣傳片,為社會輸送寶天曼生態知識。

(五)積極參加各項志愿活動

及時響應上級科協對2023年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活動號召,認真組織、全面發動寶天曼全體干部職工及保護區廣大群眾,在為期1個月的賽程中帶動他們扎實參與答題競賽,在寶天曼大力營造講科學、愛科學的濃厚氛圍,切實提升區域科學素質;與內鄉縣實驗初中開展“走進寶天曼博物大課堂”進修實踐培訓,組織30名青年教師開展科普基地研學實踐,帶領他們了解身邊的自然科普;組織開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筑夢”青少年項目,組織內鄉縣青少年走進身邊的博物館,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積極參與內鄉縣科協組織的“全國科普日”“科普大篷車”志愿服務活動,走進校園開展自然科普宣教。

(六)豐富科普展品宣傳

設計寶天曼100種藥用植物、100種蝴蝶、100種鳥類、100種野花等折頁;設計寶天曼中英文宣傳冊;啟動寶天曼中英文科教宣傳片拍攝;提升優化研學一體機,寶天曼宣傳片、四季景色、動植物和地質地貌等科普內容全部融入86寸觸屏互動一體機;對寶天曼自然博物館20具動物標本進行除螨、清理等修復;制作蠟葉標本80份,種子標本60份;完成25種植物物候監測和視頻影像。出版人與生物圈寶天曼專刊,設計出版《寶天曼研學手冊》,保障研學活動教中學 學中教,提升核心素養能力。

(七)科普工作組織、經費及人員隊伍

寶天曼管理局是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局領導高度重視保護區基地科普工作,科教基地工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負責指導工作、監督和管理,科普監測中心和宣傳科具體組織實施。全年圍繞科普基地維護、產品豐富升級、課程研發方面共投入80萬元,用以舉辦科普活動、研發科普宣傳品、出版科普書籍和提升科普設施硬件,注重將現代生態文明理念與解說系統建設、課程開發和宣傳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將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本地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緊密結合,著力著力打造高品質教育基地。

寶天曼科普工作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與肯定,2021、2022連續兩年榮獲河南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在2023年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自然教育優秀案例研討會作《始于自然 不止自然》優秀案例分享;姚松、劉曉靜、白兵勇三人獲南陽市生態環境局內鄉分局、南陽市教育體育局聯合頒發的2023年生態教育先進個人;《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珍稀植物圖鑒》榮獲南陽市第十二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成功創建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和南陽市中小學實踐基地。

二、特色工作

(一)花與城-挖掘鄉土故事

內鄉縣古稱菊潭縣,是藥用菊花的發源地,內鄉縣衙“東襟白水西帶丹江商圣故里 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酈邑菊源”的楹聯就是鮮活的例證。內鄉原生菊有黃菊、毛華菊和藍菊。毛華菊因其枝葉背面皆有白色絨毛而得名,是寶天曼世界生物基因庫的標志性原生菊。

近幾年通過對寶天曼毛華菊監測研究,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研發毛華菊課程,開展毛華菊科普講座,為內鄉菊協申報中國國家地理標志提供智力支持,內鄉獲中國毛華菊之鄉,也激發家鄉情,特別是中小學熱愛家鄉的濃厚感情。

(二)承辦河南省“英才計劃”

積極與河南師范學院對接,連續五年舉辦中學生生物夏令營。“英才計劃”中學生生物夏令營在全省范圍內選拔30-45名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在專業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寶天曼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原真的生態系統、完善的科研監測體系成為生物實踐的理想場,通過聯合開展活動,培養了一大批生物專業人才,他們傳播了寶天曼,來自高校專業老師的精心指導,提升了專業科普隊伍的能力。

三、問題不足

(一)科普隊伍仍待完善

寶天曼保護區缺乏自然教育專業人才。目前保護區有高級工程師4人、中級工程師7人、碩士研究生6人、持有教師資格證科普人員3名,但大多數從事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科研監測工作,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培訓,科普講解技巧、團隊帶領經驗、活動實踐經驗等方面也有待提升;前期宣傳教育工作、中期課程路線規劃設計、后期人員食宿場地安排,以及設施、經費、組織、安全保障等,也缺乏相應的專業自然教育管理人才。此外,科普志愿者隊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存在專業科普能力不足、志愿活動時間不能保障、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組織管理有待提高、服務質量有待強化等多方面的短板。

(二)優質科普產品不足

寶天曼現有科普產品主要集中在知識讀本、宣傳冊、宣傳折頁、宣傳視頻等方面,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或者以家庭為單位、或者不同層次的科普受眾,沒有針對性的科普課程和展品。現有展品比較傳統,缺少創新和多元化展現,影響力有限,無法將大自然最可貴的內容和價值傳遞給社會公眾。

四、工作建議

(一)基層科普人員從業專業化水平不高,建議從上而下、分類別組織科普培訓,及時了解掌握行業內科普方面的新知識,編發科普手冊以供系統性學習提升。

(二)完善科普工作考核體系,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對科普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三)地方科普經費有限,依賴各級財政投入。建議提升科普項目經費,增加對基層開展科普活動的支持。

(四)將科普基地考核運行結果反饋地方政府,促進地方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來源: 河南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