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園區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和改造,增加了更多的研學實踐項目,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領域學生的需求。本年度園區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研學活動的組織和接待工作中,以期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本年度,廣西熱作所每月平均舉辦各類研學活動2次,累計接待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人數達到10000人。作為廣西地區重要的研學基地,廣西熱作所始終致力于為學生們提供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研學體驗。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科普進校園活動旨在向廣大學生普及熱帶作物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對農業科技的興趣和熱愛。廣西熱作所于2023年度共舉辦了4次科普進校園活動以及各類研學活動二十多次,累計為3萬加學生提供了科普服務。在廣西青少年數學科技文化節上,廣西熱作所的科技人員與五象第四實驗小學共同舉辦了一場科普聯展,參與觀展學生達3000人。在科普聯展現場,廣西熱作所的科技人員為學生們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科普展示和互動體驗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多個領域,既有趣味性又具有實用性。學生們在參觀過程中,不僅可以親眼目睹各種神奇的科學現象,還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科學的樂趣。10-11月在南寧職業技術大學舉辦亞熱帶水果科普展覽3場,吸引了共計20000人次的觀眾參與觀展。這三場展覽的主題都是關于亞熱帶水果的科普知識,包括水果的種類、生長環境、營養價值、食用方法等。展覽現場設有多個展示區,每個展示區都有專門的科技人員進行詳細的解說,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亞熱帶水果的各種知識。亞熱帶水果科普展覽的成功舉辦,不僅提高了大眾對亞熱帶水果的認識和了解,也推動了南寧地區亞熱帶水果產業的發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受益匪淺,還為他們樹立了正確的科學觀念,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這些活動也為廣西熱作所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橋梁,為今后的科普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研學活動方面,廣西熱作所與廣西愛尚福娃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國際兒童和青少年自然生態教育及科普實踐活動基地項目。截止11中旬,雙方以芒果、咖啡、黃皮果、橄欖等作物為素材,共同策劃開展了一系列自然生態課堂、科普研學活動10場次,參與人數達4900人。學生親自參與農事勞動,體驗農民的辛勤勞作,學習農產品加工知識,拓寬視野。這些活動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到了農業生產的魅力,也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2023年11月19日,福娃幼兒園依托廣西亞熱帶植物園與廣西熱作所聯合舉辦親子自然運動會,參與人數達2000人。親子自然運動會旨在促進家長與孩子們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讓他們深刻體驗大自然的迷人之處,同時提升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此外,該活動還為參與者提供了學習亞熱帶植物相關知識的機會。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科學知識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辦主題科普活動不僅能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弘揚科學精神,還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廣西熱作所于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一場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活動,為8000名參與者提供了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普知識服務。此次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知識。此次舉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活動,既是廣西熱作所在全國范圍內的一次重要宣傳,也是其積極參與全國科技活動周的具體行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廣西熱作所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業的發展。另外,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中,廣西熱作所以“保護熱帶植物 共享和諧自然”為主題,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開展了走進農業科技、共建生態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傳承民族文化、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5大專項活動,成果顯著。在全國科普日期間,截至11月上旬,累計開展科普活動受眾人數達20000人次,進鄉入村舉辦活動共20次;開展各類研學活動30次,受眾學生超2300人余次;舉辦線上線下雙結合科普講座10次,參與人數1000人次;發布科普文章和視頻15篇。整期活動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地方媒體累計發稿5篇。廣西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中,緊緊圍繞“保護熱帶植物 共享和諧自然”的主題,通過開展五大專項活動,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民族文化傳承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廣西熱作所制作的科普活動視頻《科學家眼中的口紅樹》通過網絡和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吸引了超過10000人次的點擊量,向觀眾展示了口紅樹的特點以及使用口紅樹制作口紅過程中的一些有趣發現。出版專著2本,其中科普讀物《花木間的智慧:民族植物學自然筆記》受到《中華讀書報》等權威媒體推薦,并獲得中國植物學會推薦,入選“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圖書評選;另外《廣西特色小宗果樹生產技術》專著作為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訓教材6種之一,經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推薦、廣西科技廳評審,獲得“2023年廣西十佳科普讀物大賽三等獎”榮譽。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廣西熱作所累計發布20余篇關于植物的科普文章,向公眾普及了關于蘭花、三角梅以及睡蓮等植物的科學知識,公眾號文章的累計閱讀量已超過3000次。這些文章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特點、生長習性以及養護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公眾對植物的認識和興趣。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廣西熱作所積極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普基地暑期專題、全國科普日、廣西八桂科普大行動等重大科普活動,與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廣西熱帶作物學會合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活動、鄉村科普等活動,服務受益人數達15000人,為推動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本年度獲科普類項目支持共2項,涉及科普基地建設和科普活動實踐兩個方面。其中基地建設方面于2023年2月與南寧職業技術大學聯合申報《廣西亞熱帶農業科普基地創新服務能力建設與示范》獲廣西科技廳經費支持,下達經費50萬元。科普活動實踐于2023年5月與廣西愛尚福娃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共同開展國際兒童和青少年自然生態教育及科普實踐活動基地項目。
廣西熱作所充分發揮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平臺,結合亞熱帶種質資源特色,聯合中國熱帶作物學會、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大學、廣西福娃教育集團等社會力量。吸納各領域專家、動員科技人員、不斷壯大科普人員隊伍,培育了30余人的科普工作先鋒隊。推選1名科技人員參加2023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廣西預選賽,并榮獲優秀獎。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本地區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本年度,廣西熱作所主要致力于開展兩項特色工作,其一是科技服務農業,廣西熱作所的科技人員前往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馬山縣等地,開展甘蔗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會和鷹嘴桃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活動,為當地農業科技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此外,他們還前往云南彌勒市東風農場和昆明市尋甸縣參與全國科普日科技助力活動和科普大聯合大協作活動等,以推動現代熱帶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廣西熱作所的科技人員不僅為當地農業科技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還為農民們傳授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助力現代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第二項特色工作是打造品牌活動,廣西熱作所舉辦了“傳統or 現代?—用自然調一個最愛的顏色”互動性體驗科普活動3次,吸引了大量參與者,累計參與人次達到2000人次。在這個活動中,參與者深入了解植物染的基本工藝,探索植物原料的特點與應用,以及傳統與現代的精妙融合。通過多次活動的推出,我們能夠更全面地滿足不同年齡層次、背景經驗的參與者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了科普的影響面,使得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植物染色的學習與實踐中,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更廣泛范圍內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問題不足
1. 缺少穩定的資金支持。科普園區的維護和管理是確保開展科普活動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我們需要不斷更新、改進活動內容,維護園區設施和設備的正常運行,吸引公眾興趣以此提高科學知識的傳播效果。然而,由于穩定經費的不足,導致科普園區建設不完善,難以向外拓展業務及活動,無法滿足公眾對基層科普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2. 缺少明確的職業發展動力。科普活動的成果體現不明顯,對于參與科普對科技人員職業發展目標不明晰。導致科技人員對科普工作缺少積極性,從事科普的動力不足。
四、工作建議
1、建議上級部門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或以科研項目形式支持科普基地開展園區升級改造、科普創作等工作,解決科普工作人員科研項目少、園區硬件建設滯后等問題;另外,對一些平臺以及獲得榮譽稱號的個人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有效增強科普工作人員積極性。
2、建議上級部門在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要建立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考評制度、激勵機制等。加快推動國家重大人才政策特別是職稱評定、資源配置以及獎勵考核等方面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適用。
來源: 廣西熱作所亞熱帶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