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
2023年,大連市氣象局統一部署了氣象日、減災日、科技周等重點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開展了“3.23世界氣象日”、“安全生產月”、“科普宣傳周”、“防災減災宣傳周”等專項氣象科普宣傳活動?!笆紫A報員進校園”,“我與藍天有個約會”、“氣象科普秀”小學生科普競演、“氣象科普進鄰里”等科普活動豐富多彩,組織開展進農村20次,進社區活動17次,進學?;顒?3次;舉辦氣象科普大講堂38次,接待了來自國家統計局大連調查隊、政協、中山區應急管理局、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市委黨校、街道社區、媒體等參觀團,全年接待56批次,線上線下參與氣象科普宣傳活動公眾人數累計27萬人;派發氣象科普宣傳品30萬份,制作圖文類氣象科普作品268件,制作視頻類氣象科普作品235件。大連市氣象局被評為全國優秀氣象科普基地,8人次在各級科普講解大賽中獲獎,2部科普作品獲2023年度大連市優秀科普短(微)視頻,2部作品獲省氣象局優秀科普作品獎。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
2023年大連市氣象局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組織氣象科普進學?;顒?3次,科普7000余人。
世界氣象日期間氣象科普大講堂走進大連市中山區桃源小學,大連市氣象臺臺長、正研級高工李燕圍繞氣象日、天氣與氣候、災害性天氣防御為桃源小學師生做精彩的氣象日主題報告。
由大連市氣象局科普教育基地主辦,大連市氣象學會、大連市沙河口區教育局和大連市沙河口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科技中心協辦的大連市沙河口區小學生“氣象科普秀”決賽舉行。本次“氣象科普秀”競演活動于3月22日氣象科普活動時啟動,經過遴選,16所學校參賽作品進入決賽,參賽選手們圍繞2023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天氣、氣候與水”,涵蓋氣象與健康、氣象災害防御、氣候應對變化、保護大氣和水環境等內容,通過演講、舞臺劇、說唱、脫口秀、快板、詩朗誦等形式將科學與藝術相融合,寓教于樂,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提升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氣象科普活動深入校園,提高青少年的氣象災害防御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
大連市氣象局組織科普團隊參加東北路小學師生“喜慶六一 科技沙龍”活動,為東北路小學四年級學生們做防雷知識科普講解。通過知識講解和設備展示,增強了師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提升了科學防災減災和避災自救的能力,同時更好的推進了氣象科普工作,讓師生們了解氣象、認知氣象,感受氣象科技魅力。
與中山區青泥洼橋街道安民社區關工委開展“大手牽小手夏日快樂行”暑期教育實踐活動。安民社區關工委組織青少年和家長來到大連市百年氣象站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進行實景參觀教學,以史觀今,融學于行,引導青少年關心氣象、了解氣象觀測,增進對氣象科學的興趣。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1.全國科普日開展云上科普日主題活動,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宣傳;在“大連氣象”微博、微信公眾號制作發布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云課堂專欄;開展“氣象臺長講科普”線上直播活動;“我與藍天有個約會”系列活動,組織氣象專家為高新區藍天救援隊隊員做氣象知識培訓,組織參觀百年氣象站陳列館、天氣預報會商室、專業氣象臺、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首席預報員進校園,組織首席預報員深入中小學校,通過講座、互動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推進校園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科普教育,提升學生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氣象科普大講堂,組織全市氣象部門氣象科普志愿者開展氣象科普“六進”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開辦氣象科普大講堂,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我來做百年氣象站陳列館講解員”與學校合作招募百年氣象站陳列館講解志愿者,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專業能力培訓和百年氣象站陳列館講解實踐活動。
2.科技活動周開展“雷擊哥帶您云游氣象臺”活動, 主持人通過直播,帶領觀眾云上參觀百年氣象陳列館、氣象觀測場、氣象臺會商室、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人工增雨火箭車,使公眾進一步了解氣象工作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基地對社會公眾預約開放,接待遼寧師范大學、市委黨校處級干部培訓班、楓林社區、解放小學、桃源小學、楓林社區、社會公眾對科普基地進行參觀。
3.科技工作者日期間,組織開展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宣傳短視頻展播活動,在大連市氣象局近三年入選國、省、市氣象部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業務技術標兵、重大氣象服務先進個人、十佳青年獲得者中選出11位優秀氣象科技工作者典型。將他們的成長歷程、日常工作、典型事跡制作成宣傳短視頻在“大連氣象”抖音號中進行展播,很好的展示了大連氣象科技工作者“守正創新 奉獻氣象”的精神風貌,弘揚了新時代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在“大連氣象”微信、抖音、快手新媒體平臺中增加了《氣象科普大咖秀》專欄,這一專欄是集結全國氣象系統科普大咖共同參與的科普視頻欄目,邀請全國各類科普講解大賽獲獎者、全國各地氣象主持人參與視頻錄制,旨在打造精品視頻科普欄目,通過科普大咖的個人影響力形成矩陣,傳播氣象科學知識!
開發打造“線上云館”,為微信小程序“云游”大連百年氣象觀測站增添了大連百年氣象站陳列館與大連氣象科普館新內容,實現了線上、線下游覽,并在陳列館中主要展品標簽上設置了二維碼,便于參觀者深度了解,打破時空界限,擴大受眾群體,充分科普宣傳作用。
加強科普短視頻、科普課件等科普資源的開發、集成工作,制作圖文類氣象科普作品268件,制作視頻類氣象科普作品235,新增科普課件PPT14個。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
大連市氣象局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在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公眾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本年度組織開展進農村20次,進社區活動17次,進學校活動23次;舉辦氣象科普大講堂38次;接待氣象科普基地參觀56次。
中國科技志愿服務平臺注冊成立了“大連市氣象局科技志愿服務隊”目前服務隊人數已達到100人,旨在通過該服務隊打造高素質科普人才隊伍,強化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推動氣象科普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提升氣象科普能力和水平,提高氣象科普社會影響力。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大連市氣象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有專兼職科普人員30人,科普志愿者170人?;匾劳惺袣庀髮W會和市氣象局,聯合校園氣象站、科普示范社區,整合資源,大力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組建氣象科學使者小分隊和校外氣象輔導員隊伍,18名氣象專家和業務骨干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舉辦氣象科普大講堂、千村萬鄉氣象科普行等活動,發動組織全市氣象部門業務人員,開展紀念世界氣象日大型系列氣象科普宣傳、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題科普宣傳活動。
年度科普經費總額21.2萬元,無社會經費來源。
二、特色工作
大連市氣象局聯合區市縣氣象局以“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為主題,開展多項活動。5月30日普蘭店區氣象局與區科協、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沙包街道農科站聯合,到沙包街道果園為蘋果種植戶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及蘋果病蟲害防治及蘋果田間管理科普大講堂培訓活動。5月24日,瓦房店市氣象局工作人員走進李官鎮東陽水果合作社大棚發放氣象科普和防雷避險相關宣傳手冊和科普資料,對常見的災害性天氣進行講解。5月26日,瓦房店市氣象局工作人員走進瓦房店市得利寺鎮大集向擺攤商販、行人等發放《農村氣象災害避險指南》宣傳材料。莊河市氣象局2023年征訂氣象科普系列卡通讀物《氣象百問》、《氣象知識》、氣象報等刊物雜志,發放到市委、政府、相關部門、26個鄉鎮街道,推動氣象知識普及;發動各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在各個集市派發適時、實用的氣象知識和氣象法規宣傳單、報紙、書籍以及《農用天氣預報》,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細致的講解應急避險常識,深受老百姓歡迎,掀起氣象日宣傳熱潮。
與高新區藍天救援隊聯合開展“我與藍天有個約會”活動,為提高藍天救援隊員專業救援知識技能,培訓藍天救援隊員初步掌握天氣圖、衛星云圖、雷達圖解讀,實地參觀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氣象觀測場、百年氣象站陳列館。隊員們紛紛表示:來氣象局學習參觀的機會非常難得,通過培訓,現在已經可以簡單解讀天氣高空天氣圖、衛星云圖、雷達圖,這項技能將會在今后實際救援工作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與旅順口區氣象局聯合旅順黃渤海分界線景區,在景區設立氣象科普基地。黃渤海分界線景區氣象科普宣傳基地的誕生,是氣象科普工作的一次大膽嘗試。在景區設立氣象科普基地,旨在突破傳統的展示觀念和方式,把氣象科普融入旅游,創新“氣象+科普+旅游”特色,拓展氣象科普的廣度和寬度,全方位打造具有氣象知識特色的旅游景點,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社會公眾走進氣象、了解氣象、關注氣象,提升防范氣象災害的意識和掌握防災避險的技能。
與武昌社區聯合開展“愛心助殘 氣象課堂開講啦”主題活動。為葵英街道武昌社區的殘障人群開展防雷減災科普活動,為社區殘障人群防御雷電災害普及了知識,提高了他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加強了社區居民防雷減災等防御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保護在極端天氣下的自身安全。
三、問題不足
1.沒有專職人員,基地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各個部門相關人員兼任,基地整體的規劃運營缺少專業人員。
2.缺乏資金投入,制約了基地的進一步發展。
3.頻繁的基地活動與業務常規工作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協調。
四、工作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的長效建設機制,加強各基地之間的聯合互動,深度合作。也可以與其他機構、企業、學校等合作,共享資源,共同開展科普活動。例如,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邀請科學家進行科普講座;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可以與學校合作,開展科學實驗課程等。
2.加強基地人才隊伍建設,要重視科普人才的培養,包括科普創作人才、科普講解人才、科普活動策劃人才等。可以通過培訓、交流等方式,提高科普人才的素質和能力。
3.多元化科普內容,依托科普館進行涵蓋其他科學領域的科普,例如與氣候深度相關的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同時也要注重科普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既要介紹基礎科學知識,也要介紹前沿科學進展。
4.建立反饋機制,對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效果進行評估??梢酝ㄟ^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等方式,了解公眾對科普活動的滿意度和效果,從而不斷改進和優化科普活動。
來源: 大連氣象科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