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加強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提升科普服務能力,促進優質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根據《中國科協科普部關于做好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績效自評的通知》要求,重慶市南山植物園高度重視,本著客觀、準確、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細致地組織開展了2023年度科普工作績效自評,現將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情況

(一)基地服務基本情況

重慶南山植物園占地約8000畝,分為專類觀賞植物園區、風景林區、科研苗圃區,收集植物240科2200屬5170種,系統展示了山地園林的生物多樣性。今年以來,我園開展各類主題科普活動共計80余場次,受眾達30余萬人次。截至2023年12月初,共接待游客達105.86萬人次,面向公眾全年365天開放。現已發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國家自然學校、重慶市科普基地、重慶市中小學環境教育實踐基地等。

(二)“雙減”活動情況

我園響應教育“雙減”,積極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是主動參與市科協組織的“科普大篷車進區縣”,走進奉節、忠縣、江津、榮昌、銅梁和綦江等6個區縣12所中小學校,為17000余名學生帶去神奇植物的科普知識,幫助他們打開觀察自然的又一扇窗戶。二是開展“科創筑夢”青少年科學節——“‘蕨’密檔案”主題科普活動,以線上科普和線下參與兩種形式進行,線上點擊達1000余次,線下學生參與30余人,現場觀展游客達5000人次。三是開展以“舌尖上的植物學”“種一盆植物就是在保護自然”等為主題的研學活動,為重慶南岸四海小學、彈子石小學、川益小學,北碚朝陽小學等19所學校的12000余名學生帶去了植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題的研學互動體驗,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一顆愛護植物、保護自然的種子。

(三)重要主題日科普活動

1.聚焦2023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科技活動周主題,我園開展了“神奇植物在哪里——走進南山植物園的大千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本次活動以南山植物園中的特色植物為切入點,展開植物探索之旅,從植物的角度認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始終保持一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持續認識到踐行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理念的重要意義。本次活動沉浸式的體驗和豐富的互動參與體驗,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與,受眾達100000人次。

2.聚焦2023年全國科普日主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結合植物園自身優勢,我園聯合南岸區科協開展了以“科學識植物”探索自然為主題的2023年南岸區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以“藏在樹葉里的秘密”科普展覽和博士講堂為主線,引導公眾走進葉子的大千世界:什么是葉子、葉子原來有如此多的形狀以及葉子的秘密等。并邀請相關專家舉辦了博士講堂——開展佛手講座,幫助我們了解身邊的植物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本次活動受眾達10000人次,其中博士講堂微視頻線上直播觀眾人數達300多人,點贊達一千余次。

(四)信息發布

我園目前主要運用南山植物園官方網站、官方微信號和微視頻等平臺發布公共科普信息。一方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針對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主題日,發布科普活動信息,并進行有效宣傳。根據科普活動開展情況、科普場館活動新動態,適時發布活動回顧,創新傳播語態,提高受眾粘度,并讓專業科普更有趣味性。另一方面逐步增加門戶網站對部分主題日像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的科普宣傳,即時達到更有效更有力的生態保護科普宣傳。全年發送各種活動信息、科普宣傳推文等達50余條,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達22萬。

(五)志愿者服務情況

南山植物園科普講解團隊走進奉節、江津、榮昌等區縣中小學,開展科普講解志愿服務24場次,受眾達1.7萬余人;小小講解員志愿服務團隊本年度為南山植物園展覽溫室游客講解達600余次,受眾達萬余人。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1.科普工作經費。本年度科普經費支出共計80萬元,其中科普活動支出為50萬元,部分展館的二期建設以及維護為25萬元,其他支出為5萬元。費用來源主要由單位自籌和科技局科普項目經費申報組成。

2.人員保障。科教科配備有14名專職科普人員,還有全處其它科室近40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科普人員服務于科普宣傳教育的第一線(其中高級職稱9名、中級職稱4名),同時還經常聘請西南大學等學校的專家教授進行授課。

二、特色工作

(一)筑造品牌科普名片。積極打造南山植物園“小小講解員”科普項目品牌。堅持抓“小小講解員”科普團隊建設,從2017年以來每年通過招募、培訓、考核,吸引了眾多小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今年舉行了第五、六屆小小講解員總結、表彰會,并招募培訓了第七屆小小講解員共計30名,這批新生力量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到植物園開展公益講解服務,截至目前服務達600余場次,受眾達萬余人。

(二)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除了在重要主題日開展科普活動,我園還結合節假日等時間點,先后開展春節“萬紫千紅總是春”、國際野生動植物日——“每一植物 每一悟”、探索春日大自然、垃圾分類——“全民共參與 美好生活同締造”、世界地球日——“我為地球充‘植’”、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從協議到協力”、“粽情山水 悅享端午”、“如‘月’而至 雙節同慶 ”等主題科普活動。

(三)積極舉辦“博士大講堂”。自2021年來,我園持續舉辦了“博士大講堂”系列科普講座,旨在為公眾與博士專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讓植物知識的傳播更具科學性與權威性。本年度主要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邀請專家分別以重慶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鐵皮石斛、佛手和菊花等植物為主題,通過線下講座與線上直播的形式開展博士大講堂4場。

(四)注重自然教育。一方面開展了渝港澳(亞歐)青少年自然探索行動“十萬家庭愛動(植)物”系列活動,其中結合“十萬家庭愛植物”自然之旅系列活動主題,以線上直播線下籌辦的形式開展“櫻花班”班會、“吟花”班會、渝港“童”心行 樂享自然等活動,引導大家進一步學會觀察自然、走進自然,更好地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享生物多樣性之美,喚醒公眾關注、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還面向親子、繪畫機構等開展了以“拼貼一張自然的臉”、親子互助跑、DIY葉脈書簽為內容的自然課堂。

(五)積極打造藝術花展。今年來植物園還結合自身特點和開花時節,舉辦了“櫻花節”、重慶市第二十五屆菊花藝術展,為市民朋友帶去不同花品種美的享受,從藝術展中感受植物、大自然的生命力。

三、問題不足

雖然我園在今年的科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科普宣傳形式較為單一,還有待創新。在活動方案策劃上,點子還不夠多,大多數時間仍然是用傳統方式開展科普活動,科普人員的知識更新與培訓提升還有待于加強。

(二)科普硬件設施陳舊,有待更新,因疫情原因,單位經費緊張,領導班子雖然盡量保障科普宣傳所需,但綜合全處運行考慮,投入收緊,以至于現代高科技電子科普設備欠缺,人機互動性不夠,市民以及青少年的部分體驗感不強。

四、工作建議

(一)加強基地間交流。每年定期舉辦科普工作交流會或者科普基地交流學習會,實現科普交流“引進來”“走出去”,更好地助力科普工作的開展,并針對不同類別的科普基地,提供更多針對性的培訓學習機會,培訓內容包含但不限于科普活動內容、形式等。

(二)增加經費投入。形成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聯動機制,針對不同類別科普基地或科普活動項目,可形成文件進行項目申報,定向給予經費支持。

來源: 重慶南山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