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是一個工業化、集約化的大型產業。中國的肉雞產業產值已經達到了2000億,“小肉雞”成就了“大產業”。
在中國肉類消費結構中,禽肉的占比達到了30%,而肉雞在中國禽肉消費量中占比達到60%,并且在全球肉類消費中位列第二,僅次于豬肉。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雞肉作為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需求量將會持續增長。
雞的分類之道——從輔助農耕到蛋肉二分
在我國古代,人們對雞的功能分類沒有明確的概念。中華民族作為農耕民族,家禽的飼養是一種輔助性的產業。那時的雞作為一種兼用型家禽,其功能主要看飼養家庭的需要,即便是養來下蛋的雞,當家庭經濟緊張時,也可能會被出售或食用。
而現在,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下,人類明確地將雞劃分為蛋用和肉用。蛋用雞的產蛋周期要比肉用雞多一倍,肉用雞的產肉量要比蛋用雞高一倍。這種分類方式有利于人們根據品種向不同方向選育,使得兩種類型的雞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有明確的飼養目標和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
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雞——白羽肉雞
白羽肉雞是一種生長速度快、繁殖效率高、料比(飼料轉化成體重的比例)低的品種。這種雞只需要42天左右就可以上市,上市體重能達到2.8到3公斤。每年,我國有50億只白羽肉雞出欄。
白羽雞的肉質較嫩,適合制作成宮保雞丁、辣子雞等菜品,快餐、學校食堂是它的主要消費渠道。
白羽雞與其他雞的區別主要是養殖的模式不同。從品種來說,黃羽肉雞等本土地方雞品種,主要的飼養方式是散養,而白羽雞則進行工業化養殖。工業化養殖在一個密閉環境中進行,可以容納多達10萬只雞,能確保全面的喂食和保護措施。
盡管有些人認為散養方式下飼養的黃羽肉雞或地方雞在風味上會略好于籠養的雞,但實際上,散養雞與工業化養殖雞在營養上的差別并不大。
曾經,安偉杰、科寶這兩家企業壟斷了全球97%白羽肉雞市場,世界上每年消費大概300億只白羽肉雞,其中70%左右來自安偉杰公司,另外30%來自科寶公司。
為了保護我國糧食安全,應對國外種源“卡脖子”挑戰,2019年7月,農業農村部啟動畜禽聯合攻關工作,加快自主育種。2021年12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498號公告,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三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新品種。
科學性審核:趙桂蘋 廣明2號育種家之一,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李欣哲
文案:閆爍(實習)
來源: 光明三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