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蒜,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了。大蒜不僅是日常人們離不開的美食,更有一定的保健、特別是抗病防癌的作用。有人也許要問,大蒜防癌有科學根據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教育督導國家首批健康管理師王宇教授為大家揭開大蒜的功效之謎。
=================================================================================================================
大蒜防病治病歷史悠久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蒜一直與人們的生活相伴。古代大蒜稱“葫草”,有關它防病治病的故事,在許多古典文獻和醫學典籍中都有記載。
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介紹了大蒜的口味和療效,和現代的介紹相仿。宋代羅愿所著的《爾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體,愛其芳氣,又以護寒”的說法。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總結出大蒜功效“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腫痛,化積肉食”。清代陳士鐸所著《本草新編》進一步指出:“大蒜......入五臟,解毒去穢,可以止衄血,此物可救急,但不宜多食,過傷損胃脾之氣而。”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大蒜已逐漸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大蒜的藥用功能眾多且強大
研究顯示,大蒜中至少含有6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而且無毒性。近年來,我國醫藥工作者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大蒜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其藥理成分和功用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降脂降糖:大蒜提取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對抗血脂升高,還可增加血漿胰島素水平,對糖尿病患者呈現頗為有益的治療作用;
二是對心血管系統作用:大蒜素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改善微循環,抗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三是抗病原微生物:大蒜被稱為天然抗菌素,對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且不產生耐藥性;大蒜提取物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四是抗衰老:有研究者將大蒜與人參進行比較,發現蒜氨酸和大蒜乙醇提取物的體外抗氧化活性優于人參,提示大蒜對延緩衰老有一定功效;
五是免疫作用:大蒜素可誘導人淋巴細胞轉化,天然蒜液能增加T淋巴細胞轉化,增加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功能活動,使免疫功能增強。
六是抗血小板凝聚:大蒜素可使血小板黏附率明顯下降,延長動物凝血時間;
七是抗腫瘤:大蒜素等有效成分對皮膚癌、肝癌、肺癌、食道癌有明顯的干擾作用;
八是解毒:對鉛、汞中毒拮抗作用良好。
此外,大蒜還可用于牙周病、鼻衄、感冒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雌蚊有驅除作用。
大蒜雖好,并非人人適用
對于大蒜,以下幾類人群要少吃或不吃。
1.患有眼疾的人,大蒜多吃對眼睛不利,有結膜炎、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者,應該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病情。
2.患有肝炎的人,多吃大蒜容易造成損傷,加重不適,不利于病情的恢復。
3.脾胃虛弱的人、患有糜爛性胃炎、非細菌性腸炎、經常胃疼、腹瀉之人,多吃大蒜容易刺激胃腸道,增加黏膜充血的風險。
4.大蒜不宜空腹吃,以防止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5.正在服用藥物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對于一些藥物而言,吃大蒜可能會影響藥效。因此,服藥之前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咨詢醫生。
大蒜怎么吃?
是生吃好還是熟吃好?答案是最好生吃,其殺菌作用更強,加熱后作用容易下降。最佳的食用方法是:把大蒜搗碎成泥,并放置十分鐘左右再吃。
盡管我們已經對大蒜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但也應該注意到:一些研究對象還局限于動物身上或者體外細胞實驗,部分研究使用的是大蒜提取物,與日常人們吃的生蒜有一定區別。尤其是我們每餐食入大蒜的劑量有限,是否能夠達到實驗室研究的結果,還有待于進一步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蒜是一種亦食亦藥的優質食品,對人體益處多多。只要科學食用,長期堅持,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多方面的健康收益。
來源: 科普中國-黑龍江融媒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