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生活是一場游戲,那么朋友就是這場游戲中最特殊的角色,它不受血緣、性別、種族,甚至是物種的限制,而從朋友誕生出的“友誼”賦予了個體多樣化的發展方向,由此構成了一個緊密相連、層層包裹的社會。

圖源網絡

與人類一樣,大多數動物也有朋友這個角色,對于彼此而言,它們之間的關系很簡單,可能是一個能夠輕松相處的對象,也可能一個合得來的“飯搭子”,亦或是一位提供風險預警的鄰居。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動物的朋友都是什么樣的?

水豚的朋友圈

水豚,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半水生哺乳動物,主要生活在湖泊、河流、沼澤、池塘等水體附近的茂密森林地區。雖說叫豚,但它可不是水中的小豬,反而更像是水中的“大耗子”,與豚鼠、巖豚鼠等豚鼠科的動物是近親。

圖源Horus2017/Shutterstock.com

從外表看,水豚體型敦實,其身長可達1.3米,體重約為35~66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動物。正常來說,長成這么大的耗子一般不會招人待見,但水豚的外表似乎天生就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其身體主打一個圓潤,無論是頭部還是身體,包括微瞇的眼睛在內,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不會呈現出攻擊性,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水豚一般會以群體生活在一起,數量有10~20只

圖源Giedriius/Shutterstock.com

實際上,水豚還真的挺“佛系”,它們的一舉一動都散發著悠閑的味道,比如在水中泡澡,只把鼻子和眼睛露出來,或者躺在沙地上,露出肚皮睡大覺,仿佛沒有世俗的那些欲望。

圖源Sergio Bitran M

而且它們性格溫和,可以和許多動物友好相處。水豚喜歡在水邊睡覺,這時候會吸引其他動物一起過來休息,包括烏龜、鳥類、鴨子甚至是猴子,享受在水邊小睡的樂趣。

水豚“動物園” 圖源Mok Nali

有時在野外,水豚還會被迫成為代步工具,一些鳥類和猴子會跳到水豚背上兜風,不過它們也并不在意,可以說只要不是遇到生命危險,其他的都不算事兒。

圖源animalssittingoncapybaras

正因為這種與世無爭、平平淡淡的性格,水豚也成為了現代人的心靈港灣,給處于忙碌中的人們帶來些許慰藉。

試問,誰又不想擁有一個“水豚式”的朋友呢?

勞氏豬籠草和鼩鼱

豬籠草是一種食肉植物,它們利用捕食結構(陷阱袋)邊緣的花蜜來吸引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而在通往蜜汁的袋口邊緣很容易打滑,導致來覓食的動物掉入袋中的消化液,這就是大多數豬籠草屬植物的誘捕策略。

但生活在東南亞婆羅洲的勞氏豬籠草進化出一種新的策略,它們找了一位“飯搭子”——來自攀鼩目的鼩鼱

鼩鼱在夜間拜訪勞氏豬籠草 圖源論文附圖

簡單來理解就是,勞氏豬籠草為鼩鼱提供蜜汁,鼩鼱為它提供糞便。對于豬籠草來說,動物的糞便中含有許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可以為其提供所需的營養元素。

而為了給這位“飯搭子”更好的用餐如廁一體化體驗,勞氏豬籠草還特意對自己的“陷阱袋”進行了改造,首先是把袋口邊緣的光滑物質去掉,免得鼩鼱在拉粑粑的時候滑進袋中。

正在舔舐蜜汁的鼩鼱 圖源nationalgeographic

其次是為了適應鼩鼱的體型大小,豬籠草還把袋口擴大,并將袋口與上方葉片距離也增大,給鼩鼱營造一個良好的如廁環境。

看到豬籠草這么貼心,鼩鼱當然也盡職盡責,在享受完美食后,通常都會在袋中留下自己的排泄物,以供豬籠草吸收。通過這種特殊的合作模式,雙方都獲得了好處,算得上是互惠互助的典范了。

灰松鼠的好伙伴——鳥兒

對于野外的絕大多數動物來說,了解捕食者的動向非常重要,為此,它們會借助環境中的各種信息源(例如氣味、聲音、顏色)來作為預警信號。

比如生活在森林中的灰松鼠會關注它的鄰居——鳴禽的聊天,并從中獲得關于捕食者的警告信息。

趴在樹上偷聽的灰松鼠 圖源the scientist magazine

灰松鼠是一種很警覺的動物,無論是在覓食或者運動過程中,它們都會時不時地停下來觀察周圍的環境。但長期保持警惕不僅會降低覓食效率,還會消耗它們的體力。

為此,它們利用了環境中的鳥類鄰居,因為它倆有著共同的天敵——紅尾鵟。

圖源網絡

當鳴禽發現紅尾鵟后,會發出警告聲,此時灰松鼠也會立馬進入警備狀態,有的在原地靜止不動,有的則躲進了樹洞中。

而在鳴禽間嘰嘰喳喳吵鬧時,灰松鼠反而更安心,抬頭觀察的次數也較少。并且這些灰松鼠與鳴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的時間越長,它們就越放松,用于警備周圍環境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少,從而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覓食和求偶。

圖源Dgwildlife

物以類聚,獸以群分。

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其中弱勢的群體往往會呈現出合作或者依賴的態勢,這并非巧合,因為擁有朋友(或伙伴)的動物(包括人類)可以更好地面對挑戰或困境,正如在人類和其他社會化群體中所驗證的那樣,如果沒有朋友,我們或許不太可能如此繁盛。

來源: 知識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