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某校一位教師反映,他們班內有一名學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在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校表現為:課上不聽課、課后不完成作業,經常玩手機;性格孤僻,不愛和人交往,交往中時常和同學產生不愉快;雖經多次談心教育但是效果甚微。跟家長溝通后,好轉幾天,很快又恢復原樣。繼續溝通,繼續反復,讓人很是擔憂。

【原因分析】

成年人因工作關系,常年在外打拼,無暇全面顧及,將孩子托付給自己的父母照料,就造成了留守未成年人的出現。這種現象雖然在短時間內解決了成年人的困境,但是卻給未成年人的正常成長教育帶來了挑戰。

一是行為失管。未成年人的日常行為規范和習慣養成,主要來自于平時與家長頻繁接觸中的潛移默化影響。一定程度上,家長是什么樣子,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跟著一起做,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墒橇羰氐奈闯赡耆?,由于家長不在身邊失去了這樣的學習機會。沒有人告訴他們規范是什么、好習慣的標準是什么、達到一個“好”字到底應該怎么做。他們的許多行為長期處于一種“不知所措”或者“可以肆意妄為”的階段,進而給不良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土壤。

二是成績滑坡。未成年人的學習成績綜合了教師、家長和孩子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個好的成績反映出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成功,但是一個不太理想的成績原因則是多方面的。留守未成年人因為家長的“缺位”,長期得不到現場督導,大多時候他們的課堂之外時間都是由自己自由支配。作業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完成的對與錯自己根本不知道、課外必要的閱讀和預習全憑自覺……但是未成年人由于年齡的關系,想要他們完全自覺是一件很難做得到的事情!這種現象,長期下來,成績下滑就成了自然。

三是性格孤僻。孩子成長過程中,良好性格的形成需要長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共同作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是,留守的未成年人缺少了這些環節。他們或者表現為非常的懂事,或者表現為極度的自私,或者表現為異常的激進,或者表現為極為的不合群……種種行為,究其根源在于內心深處的極度自卑。他們的“懂事”和“激進”是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他們的“自私”和“不合群”則是在故意的躲避。這些都是“留守”二字給他們打下的生活烙印。

【解決建議】

孩子身上出現任何一種不理想狀態,都不是家長所希望看到的。成年人雖然由于生活中的種種原因存在許許多多的身不由己,但是絕對不能把這些作為耽誤孩子正常成長的理由。

一是力爭做到勤聯系不失控。調查發現,不少留守未成年人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上存在不順暢、不經常的現象。有的家長很忙,長期不給孩子打電話,偶爾孩子打電話過去他們也因為正在忙不讓孩子把話說完,這些都是非常不正常的。這部分家長人已經不在孩子身邊,就應該無論如何忙也要抽出時間跟孩子多聯系。不要求每天,每周必須應該有一、兩次定期通電話或者視頻,清楚孩子在哪里,了解孩子的現狀,知道孩子的動態,還要不失時機地給他們傳遞家庭教育理念,傳承家風。切實做到讓孩子處于自己地視線范圍內,不脫管。

二是生活關心更要心理慰藉。對于留守在家的未成年人,他們不僅需要生活上的關心幫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強大支撐?,F實中,不少常年在外的家長更多的是重視孩子的生活需要卻常常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大多是給孩子買衣服、買零食、給零花錢意圖補償自己不在身邊的缺憾,但是卻不知因為自己家長會的缺席、親子會的不參加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俗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留守恰恰缺失了這一環。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家長可以在緊密的溝通中,時刻關注孩子的困難和需要并給予及時的幫助,讓孩子不至于因為距離的拉遠而感覺到心理上的疏遠。

三是耐心細致不放羊。大多數留守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方面由于隔代的原因,再一方面因為考慮到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本就比較可憐”,監護人對于留守未成年人大多是聽之任之,除了提供生活需要外,對于行為、品德等方面或者是忽視或者是放任或者是無力。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堅決不能使這種錯位的愛泛濫,否則將會變成一種巨大的傷害。監護人不管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都應該認真履行職責,努力做到在生活、學習、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細致入微,為孩子的將來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經驗總結】

1.大多孩子挺懂事。正如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講的那樣,其實許多留守未成年人在同齡人中都是比較早懂事的。

2.孩子不只需要零花錢。更多的留守未成年人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關心關愛。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