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重慶郵電大學承辦的2023中國自動化大會“腦機交互與腦機智能”專題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論壇主席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陳霸東和重慶郵電大學教授唐賢倫擔任。本次專題論壇匯聚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康復、行為解碼、腦紋識別、視覺編解碼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最新進展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此次出席論壇的嘉賓包括西北工業大學韓軍偉教授、華東理工大學金晶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勛教授、華南理工大學俞祝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王小平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何暉光研究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孔萬增教授、重慶郵電大學唐賢倫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徐鵬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陳霸東教授。
華東理工大學金晶教授作了題為“腦機接口范式設計、算法優化及應用研究”的學術報告。金教授針對運動、意識障礙病人的神經功能重塑問題,介紹了多種誘發腦機接口和運動想象腦機接口的范式設計,識別算法優化及其應用,并研究開發了對應的新型生活輔助技術和康復性神經反饋訓練系統。
金晶教授作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勛教授作了題為“神經信號處理與分析”的學術報告。陳教授從多重集和多模態兩個角度出發,介紹了基于聯合盲源分離和深度特征表示的神經生理信號分解、關聯、融合方法及其相關應用,探討了如何有效分離復雜干擾信息、解析潛在共性信息、挖掘異質互補信息,以達到克服干擾、求同存異、融合互補的效果。
陳勛教授作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俞祝良教授作了題為“稀疏貝葉斯學習在端到端腦電圖解碼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俞教授圍繞端到端腦電圖解碼,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腦電圖定制機器學習工具來解碼大腦活動,該解碼算法能夠產生神經生理學上有意義的時空模式,推進了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
俞祝良教授作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王小平教授作了題為“基于憶阻的類人情感生成與演化電路”的學術報告。王教授從類腦智能出發,利用具有記憶功能的憶阻器,從生物機制和信息處理兩個角度建立了多模態類人情感生成模型,利用多模態多維度信息動態映射機制,設計了多信息融合的“自調節-外刺激”的情感學習算法,探索了情感機器人的類腦情感學習、生成和演化系統。
王小平教授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何暉光研究員作了題為“基于腦-機接口的視覺修復及重建”的學術報告。何研究員針對青光眼患者,從腦網絡同步性的角度,加強了如何通過調控腦網絡進行視覺修復的理解。此次報告還介紹了何研究員團隊在視覺神經信息編解碼方面的工作,從視覺系統與外界視覺刺激信息之間的映射模型,探索大腦視覺信息處理的過程和機理。
何暉光研究員作報告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孔萬增教授作了題為“跨任務、跨時段腦紋識別研究”的學術報告。孔教授從跨任務和跨時段兩大方面闡述了腦電身份識別研究,通過相位同步構建腦網絡,利用矩陣低秩稀疏分解思想提出了任務無關的腦紋識別研究。通過解耦表征、多源域自適應等方法實現了跨時段腦紋識別。
孔萬增教授作報告
重慶郵電大學教授唐賢倫作了題為“基于生物電信號的運動意圖解碼、交互與控制”的學術報告。唐教授圍繞基于生物電信號的人機交互技術,介紹了腦電信號、表面肌電信號和眼動信號用于智能家居系統以及助老助殘機器人控制。此次報告還闡述了腦電信號的圖數據表示,以及區域卷積網絡、多尺度混合網絡等特征提取和意圖識別算法。
唐賢倫教授作報告
電子科技大學徐鵬教授作了題為“面向智能交互的個體行為解碼技術”的學術報告。徐教授從大腦在高級認知過程信息加工中體現出的網絡特性出發,介紹了從低信噪比腦電信號中可靠的構建不同層面網絡的方法,并根據挖掘出的相關辨識信息對多種個體行為進行了可靠預測。
徐鵬教授作報告
西安交通大學陳霸東教授作了題為“基于信息論學習的腦機接口與類腦計算”的學術報告。陳教授從信息論學習方法出發,介紹了信息論學習的基本原理和范式,闡述了新的學習準則與方法,并探討了信息論學習在腦機接口與類腦計算中的應用。
陳霸東教授作報告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韓軍偉作了題為“自然范式神經編解碼技術及應用”的學術報告。韓教授根據自然刺激下的神經編解碼技術,利用非侵入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手段,探索了大腦理解多媒體的工作機制。
本次“腦機交互與腦機智能”專題論壇的成功舉辦,為從事腦-機接口技術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師生們提供了學術交流的有效平臺,拓展了腦機交互與腦機智能研究的交流渠道,有利于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理論和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來源: 中國自動化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