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普工作者
第四屆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風采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自古以來,沁人的花朵、鮮嫩的草葉、高聳的樹木無一不是詩人畫家樂于詠頌、描繪的對象。
如今,我們身邊也有著那么一群人,他們是林木的守護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保護著身邊的植物;也是林木的翻譯官,向人們翻譯著植物們的話語心聲,他們就是獲評“第四屆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的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為大家帶來更多豐富有趣的科普內容,向廣大公眾普及林業知識,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導大家重視科技與生態保護,共建綠美廣東是我們不變的初衷。”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油茶樹上出現了類似腫瘤的東西,最近油茶還減產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接到了一通緊急的電話,原來是韶關市曲江區小坑林場負責人的來電,他在電話中急切地表達著林場油茶樹出現的問題,“我們馬上聯系特派員前往,您先別著急。”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回復道。
正在休假的趙丹陽是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的一員,接到團隊負責人電話時他正在休假,“沒問題,我稍后就出發。”結束電話后的趙丹陽,匆忙收拾行李,即刻動身前往韶關小坑林場。
“當時只是想著趕快到現場查看油茶樹的問題,幫林戶解決問題。”抵達韶關的趙丹陽顧不上領會當地的風土人情便匆匆到達小坑林場。小坑林場內,只見幾把雨傘放在一旁,趙丹陽輕輕拿起油茶樹的枝桿仔細端詳著,他與林場工作人員在現場一起查看著出現病癥的油茶樹。經過反復的試驗,趙丹陽找到了原因,一種天牛導致油茶樹出現病變。而后,他又針對性地研發了安全環保的樹干涂白防治技術,并且對林場人員進行林業知識的科普與防治培訓。“幫助林農解決問題是在做好事,也是我們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的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農業科技特派員的足跡遍布南粵大地,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汕尾、揭陽、肇慶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了解各貧困村的科技需求及其困難。科技特派員在初步了解各貧困村的需求后,根據各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方案,提供林木優新品系高效培育、林下經濟植物高效種植及加工等科普與技術指導,使林農初步掌握了各種先進的技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廣東的夏天總是漫長的,植物常常一年四季都翠綠地搖擺在樹枝上。“為了讓孩子可以感受到身邊樹木的變化,我們收集了多種的樹葉素材,專門打造了一個自然科普的課程‘自然藝趣’。”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主任楊洋向記者講述道,“有時候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就會不由自主地再講多一點知識,希望他們能了解到更多林業知識。”
“樹葉都有哪些形狀?”“為什么樹葉會有這么多的形態特征呢?”“為什么樹葉會變黃會掉下來呢?”在科普老師循序漸進的發問中,孩子們在廣東樹木公園內走走停停,他們或是駐足觀察身邊的樹干、或是俯身拾起地上的落葉、又或是與身邊的伙伴展開熱烈的討論……他們在廣闊的自然天地中認識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在腦海中、心靈里筑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綠色自然世界。
除了“自然藝趣”,還有“花兒知多少” “追逐芳香”“千奇百態的葉子”……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不斷策劃開展新的自然科普課程,為的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自然的科普教育中,受到了家長、孩子們的廣泛好評。
“老師,您看我的拼圖這樣是對的嗎?”“老師,這個種子的正確答案是什么?”在先烈中路小學的現場,呈現著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孩子們圍繞在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的攤位前,好奇的眼神、求知的問題體現著獨屬他們這一年紀的活力。“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里去!”楊洋表示,科普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喜參與、樂體驗、善思考,在玩中感受自然科學之魅力,在體驗中驚嘆植物世界之奇麗。“在科普活動中給孩子們種下一顆綠色的種子,我們也期待著這顆種子有朝一日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上山下鄉、淌河過溪,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在科普工作的同時,還身肩不同的科研任務,對他們來說翻山越嶺與上山下鄉可謂是家常便飯,“作為林業的工作人員,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山上。研究的樹種開花了、結果了我們都需要觀察記錄……”但也正是這一獨特的工作經驗,使得他們收集到許多珍貴的土壤、植物數據。
“我們把整個廣東的土壤都采集回來了,并且進行了測試化驗分析。了解到土壤含有什么物質營養元素等數據。然后我們也知道某種樹種,它的生長對哪些元素是大量需求的,在它的育苗階段、幼齡階段、成年階段,什么樣的元素能夠更促進生長。”采訪期間,楊洋詳細向記者介紹著“游園小助手”小程序,這一小程序匯聚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的心血,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的看到、學到樹木的知識,欣賞樹木的圖片,對接樹木的苗木資源。“現在網絡技術的發達其實也讓我們幫助到更多的人,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比如說您租了一片林或者一個山頭,想種點什么東西,又或者是您種植的作物出現了一些問題、長勢不太好,都可以在這個平臺找到一些答案。”
在未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依舊是林木的守護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保護著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也是林木的翻譯官,向人們傳遞著植物們的“心聲”,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澆筑著綠色的未來。
團隊介紹:
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普團隊 20 人,含林業各學科專業人員,其中博士 5 人、碩士 5 人,高級職稱 12 人,長期致力于推廣普及林業科學知識和先進實用技術,弘揚林業生態文化,不斷提升公眾生態科學素養。團隊以樹木公園、自然教育之家、林下經濟示范園等為陣地,結合全國科普日、科技進步活動月、三下鄉等活動,開發了“自然藝趣”、“花兒知多少”等 11 套課程及教具 20 余種。自 2019 年,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了“森林自然教育學堂”“林學第二課堂”“科普惠民”“林希”志愿者培訓、送科技下鄉等 380 余場活動,通過“廣東樹木公園”微信公眾號、抖音、省林科院官網等發布科普微視頻、推文 1300 余篇。服務公眾超過 10 萬人次,建立了“林希”志愿者服務隊,注冊志愿者 147 人。團隊獲得了科普相關發明專利 2 件、實用新型專利 9 件、外觀專利 23 件、版權登記證書 3 件,軟件著作權 17 件,商標授權1 件。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 | 陀艷
圖 | 受訪者提供
來源: 廣東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