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鳥、識鳥到認識自然、愛護自然

11月11日,由廣州市教育局、佛山市教育局、肇慶市教育局聯合主辦,天河區教育局、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承辦,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協辦的2023年廣佛肇中小學科技教育交流系列活動——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決賽評審暨交流活動在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東方校區)舉行。來自廣州市、佛山市、肇慶市的領導、專家和師生共約300人參加了活動。廣州市教育局一級調研員、科研處處長黃曉婷出席活動并致歡迎詞。

記者現場看到,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嶺南物語”——保護生物多樣性社會調研實踐活動決賽,第二部分是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的交流活動暨閉幕儀式。其中,在決賽評審環節,17支隊伍進行了現場路演,展示了他們的調研過程和成果,涉及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教育等多個領域,體現了青少年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評委們對每個項目進行了打分和點評,并給予了專業的評價和建議。在交流活動環節,4名自然筆記選手和3名自然科普小使者分別上臺演講,分享了他們的自然觀察經歷和科普推廣心得,展現了他們的科學素養和良好臺風。活動最后,進行頒獎儀式,表彰優秀的選手和團隊。

來自廣州市第113中學的黃益和同學和廣州市天河區華景小學的謝為為同學參加了自然筆記項目,給大家分享了他們的項目以及進行自然筆記創作的方式方法。他們介紹,創作自然筆記的用具包括鉛筆、水彩紙、固體水彩顏料,防水的勾線筆、一臺相機和一臺望遠鏡。第一步,確定主題;第二步,收集資料;第三步,文字描述;第四步,版面設計;第五步,繪制作品;第六步,抄寫文字內容,完成作品;第七步,完善作品。黃益和告訴記者:“我是113中學觀鳥社的組長,在吳碧云老師的帶領下,我的觀鳥水平不斷提高,還獲了不少獎。我覺得自然筆記項目很有意義,它讓我學會了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觀察和記錄自然,讓我發現了自然的美和奧妙,也讓我感受到了自然和人的聯系和互動。我覺得自然筆記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也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它可以培養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情感素養。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也希望能把自然筆記的理念和技巧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愛護自然。”

林瑞均、黃洛辰、何崇熙、梁梓駿、曾馨五名同學是廣州市越秀區八旗二馬路小學的學生,憑借《“嶺南物語”保護生物多樣性社會調研實踐活動》獲得了嶺南物語項目的金獎,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梓駿表示:“參加這個項目是一種挑戰,讓我們收獲滿滿,我和我的隊友們走出了教室,走進了社會,走近了自然,通過調研、實踐和講演,了解了嶺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問題,也探討了保護和改善自然的方法和措施,并向更多的人傳遞了我們的觀點和建議。嶺南物語項目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探究,也是一種社會的實踐,培養了我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協商能力,提高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就讀于肇慶市地質中學的吳嘉樺告訴記者:“我參加了自然科普小使者項目,這個項目很有趣,也很有價值,它讓我能和其他有自然觀察實踐和科普經歷的同學們相互交流和學習,也讓我有機會向更多的人科普自然和生態保護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展示我的科普作品和創意。自然科普小使者項目不僅是一種科學的傳播,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它可以培養我們的科普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也希望能把自然科普小使者的理念和方法推廣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愛自然和生態。”

指導老師楊穎儀是廣州市越秀區八旗二馬路小學的科學老師,她表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和學生們有一個很好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也讓我和其他地區的老師們有一個很好的合作和分享的機會。我覺得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是一種很好的科技教育模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活動負責人、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吳碧云老師告訴記者:“本次活動是《2023年廣佛肇中小學科技教育交流系列活動——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賽從幾年前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到前三年的網絡在線加視頻,再到今年形式多樣的比賽形式,八年磨一劍,我們在不斷挑戰、不斷創新賽事方法,目的是為了讓青少年切身實地地認識自然,發自內心地愛護自然。”

她表示,這個活動已持續舉辦八年,參與的師生人數逐年遞增。2023年共收到自然筆記、調研報告和自然科普小使者申請作品2293份,其中自然筆記是一種觀察記錄自然的方式,讓中小學生在大自然中體驗,記錄與大自然的故事,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嶺南物語”--保護生物多樣性社會調研實踐活動項目,鼓勵青少年通過調研、實踐和講演,激發他們把戶外調研與實踐、生活感悟聯系起來。自然科普小使者選拔三地有自然觀察實踐及科普經歷的青少年,他們熱心于科普自然和生態環保知識,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大賽評委組長、廣州市南山自然科學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會長曾慶平作評委發言時表示,我們能夠看到,所有選手都非常樂于學習與實踐自然科普和生態環保知識,都能夠把自然觀察中的觀察、發現、探究和應用四大要素充分地體現在作品中,在自然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今后可以在系統探究的深度和聯系實際應用方面繼續加強。

本次活動的圓滿落幕,標志著2023年廣佛肇中小學科技教育交流系列活動——自然觀察實踐與理論知識教育活動完美結束。這個活動不僅是一次科技教育的盛會,也是一次自然觀察的實踐,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活動的成功舉辦,得到了廣佛肇三地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也得到了各地師生、家長們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不僅展示了廣佛肇三地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成果和水平,也促進了三地師生的交流和合作,增進了三地的友誼和互信,為三地科技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平臺。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圖 | 麥博

通訊員 | 吳碧云

來源: 廣東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