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海峽氣象青年匯系列活動的主場活動,“海峽氣象青年說”活動在福州拉開帷幕。活動邀請了海峽兩岸氣象、生態、文旅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青年代表等齊聚一堂,回顧展望了兩岸氣象、文旅、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為海峽兩岸氣象融合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本次活動由中國氣象學會、福建省氣象局、馬尾區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氣象學會、福州市氣象局、馬尾區臺港澳辦承辦,臺灣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協會、福州市氣象學會、馬尾區氣象局、馬尾區團區委、馬尾區旅發中心協辦。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余勇,秘書長王金星,福建省氣象學會副理事長、省氣象局副局長馮玲等出席活動。
發揮“氣緣”優勢
搭起氣象數字橋梁
“我們來做有福的人啦”,8月7日,臺灣青年黃翊宸帶著“游有福之州,做有福之人”的念頭和52名臺灣青年通過“小三通”航線順利抵達榕城,正式開啟海峽氣象青年匯模式。
“兩馬”航線是福馬共同家園服務臺胞的一個重要窗口。今年1月8日,中斷了近3年的“小三通”客運航線正式復航,不僅為廣大金門、馬祖鄉親返鄉探親提供便利,還重新架起了一座海峽兩岸合作和交流的橋梁。“終于可以直達福建了,不用再受輾轉之苦。”臺灣青年陳筱婷懷抱激動的心情,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活動現場說到。
“去年年底,氣象局主動對接復航氣象保障事宜。氣象預報準確、及時、有針對性,是航線應對大風等天氣的錨石。”馬尾碼頭客運站錢站長說到。
據悉,福州市氣象局針對馬尾區政府提出的氣象需求,進一步完善氣象區域站網,新建七要素瑯岐碼頭區域自動站,推進lora海霧組網建設;并將風向、風速、大霧等氣象要素作為重點參數,充分考慮航線路徑和海域變化特點,構建兩馬航線氣象風險預報模型,將海上精細化氣象網格預報結論應用于智慧氣象服務模塊,基于“氣象精靈”打造了“兩馬”航線數字應用場景。福州市氣象局局長陳春寶表示,這一場景可根據天氣實況和預報自行識別判斷,智能提醒用戶航線潛在的氣象風險,并實時展示報警信息;而作為兩岸民眾可以登錄“福州天氣在線”微信公眾號及時獲取精準氣象信息和預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面向臺灣海峽的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一直是福建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事實上,從1959年起,海峽氣象就開始交流互動。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海峽兩岸天氣氣候背景相似。
福建省發揮“氣緣”優勢,率先開啟對臺氣象預報服務,突破若干個“從無到有”,創下業界諸多“首個”,被譽為“未三通 ,先通氣”。尤其是2018年以來,閩臺氣象交流進入“兩定兩常”模式,兩岸氣象界不斷深化的交流與合作給兩岸同胞帶來巨大的氣象紅利。近年來,為服務兩地民生,榕馬氣象部門展開了緊密的合作。如兩岸圍繞打造“福馬共同家園”,加強與兩地碼頭、航運公司的合作,開展兩馬航線氣象服務,創新發布馬祖旅游氣象指數預報等,通過強化兩岸氣象設施共建、資源共享,促進雙方的交流與交融。
“氣象+文旅”
聆聽福馬共同家園的腔調
漫步三坊七巷,抬頭看見愛意放肆生長,循著白墻黛瓦,與狀元來一場古今對話;給你一張福州的CD,聽聽水與木呢喃的聲音,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張開雙臂,大口吸氧,這里是福州。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青年人常常因為一張日出或者天空的照片開啟一段特種兵旅游,也常常因為一片星空或一縷霞光的慢直播被療愈,這就是氣象+文旅的雙向奔赴。
在“海峽氣象青年說”活動現場,我們不難發現星光、皓月、云汐、霓虹、晚霞,膠片定格的氣象之美成為本次“兩岸氣象聽我說”圖文組的座上賓,而酸雨、閃電、冰雹、雨水、熱浪則是短視頻組參賽作品所鐘愛的。作為進一步探索“氣象+文旅”深度融合的產物,“兩岸氣象聽我說”于6月中旬啟動。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激烈角逐,由蘇朝陽《星空下的殘缺之美》、陸廣泉《燈光照亮白云》榮獲氣象景觀圖文大賽金福獎;而在創意短視頻組,來自臺灣的莊子瑩、魏廷翔、高語菡的作品分別包攬了金福獎、銀福獎。此外,還有34件優秀作品獲評,囊括其余獎項。獲獎的青年一一上臺受獎,在優秀作品展播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氣象之美,在于敬畏、在于科學。
“‘兩岸氣象聽我說’活動融合旅游打卡與氣象科學,面向海峽兩岸青年征集氣象視頻或圖文作品,希望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推薦分享兩岸富有魅力和人文內涵的氣象景觀新地標,也是我們草根式科普的一次嘗試。”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大賽共吸引超過1500名兩岸青年參加,收到425份氣象景觀圖文作品(其中臺灣73份),300份氣象創意短視頻作品(其中臺灣72份),這些作品用青年人自己的方式關注著氣候的變遷與生活的息息相關。
一直以來,充分挖掘海峽兩岸氣象旅游資源,助力兩岸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方向。福建省在“清新福建 氣候福地”的基礎上,創新推出“四時福建”天氣景觀預報文旅信息產品,將氣象旅游資源直接轉化為旅游生產力,帶動“氣象+文旅”資源開發。
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黃鈴光介紹說,“四時福建”依托72小時氣象預報,以時間為軸,全年365天,每天以風景美圖、創意海報、音視頻、互動話題等形式,向游客精準推薦福建省各地的最佳出游地、氣象景觀打卡點、民俗風物等,引導全國游客“精準”游福建。”
“氣象嘉年華”讓氣象傳播更具地域文化
“講真的,這個線面好像我們的面線的大陸版。”
“這個模型也太逼真了吧,我要天天有福,福氣滿滿。”
“太接地氣啦!這個VR氣象互動,虛實結合,科技感滿滿。”
氣象青年說·氣象嘉年華活動剛剛開啟,現場的嘉賓、青年在福氣文化展示區驚嘆不已。民俗活動、打卡集章活動、氣象科普互動引發現場嘉賓紛紛駐足,五福元素與非遺文化碰撞,既漲知識又贏伴手禮,收獲良多。
據現場負責人介紹,“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氣”是我們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本次嘉年華活動的文化核心,以“迎福香”展區為例,我們甄選素有“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美譽的福州單瓣茉莉花進行展示,通過茉莉手串及香囊的制作、茉莉花茶品飲等,讓兩岸青年深度體驗福州茉莉花文化。
據了解,福州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種植出的茉莉花的香氣清香,也造就了福州成為全世界茉莉花最重要的產地。2022年,福州農業氣象試驗站聯合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綜合氣溫、雨量、濕度、日照等氣象因素,提出福州市地方標準《茉莉花氣候品質等級評價》,為今后茉莉花種植戶生產高產優質的茉莉花提供指導參考。目前,該標準已經入選2022年福州市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茉莉花擁有氣候品質“金名片”。
“當代青年生逢其時,希望兩岸青年通過海峽氣象青年匯這個平臺交流交友交心,厚植情誼、越走越親,在兩岸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更多研究與合作,更好地增進海峽兩岸民生福祉”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余勇在活動中寄語青年。
海峽兩岸依水相連,風土同天。未來,海峽兩岸氣象人還將進一步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共享氣象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共商氣象服務民生,實現榕馬兩地氣象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向氣象高質量發展挺進。
來源: 福州天氣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