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航航,你今天餐桌的表現(xiàn)不是很好。”飯后,航航爸爸對航航說。 “哪里表現(xiàn)不好?”航航有點摸不著頭腦。 “你對媽媽說你喜歡吃西紅柿炒蛋、土豆燉雞和紅燒肉,媽媽都給你做了,可是你根本沒吃幾口,這是多么大的浪費!”爸爸認真地說。 “你們也吃得不多呀。再有,我對媽媽說喜歡吃這些也沒有必要一下子都做呀!”航航很是委屈,不同意爸爸的說法。
【原因分析】
分析孩子的餐桌浪費行為,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家長示范不佳。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首先模仿家長,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如果我們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考慮到了身邊還有一個小小的旁觀者和效仿者,同時又希望他們能夠表現(xiàn)得更加優(yōu)秀一些,不妨就先按照自己心中所希望孩子成為的那樣開始做起來,他們也會自然的學習模仿起來。航航的家長不希望看到航航有餐桌浪費行為,可是自己首先就沒有做出好的榜樣,自然孩子也會有一樣學一樣,不太可能做得很好。
二是平時約束不夠。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長時間的不斷積累,不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一樣需要長久的行為疊加。一些家長沒有注意到這個道理,以為自己一言九鼎,希望一句話就能夠改變孩子的一個行為習慣,這是不現(xiàn)實的。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改變都需要家長在點點滴滴之中,不厭其煩、不怕瑣碎地不斷引導和約束。如果家長的這個功夫不到位,效果很難理想。
三是餐桌食物過剩。在前文的父子對話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之所以造成航航的餐桌浪費行為,與航航媽媽也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餐前出于愛護和尊重等種種原因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看人數(shù)和食量,一下子準備過多的食物,最后把浪費的帽子扣到孩子頭上,孩子肯定是心里不服氣的。因此,作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之前,一定先要對照鏡子檢查一下自己的理由是否能夠站得穩(wěn)腳跟才行。
【解決建議】
通過分析航航餐桌浪費行為的原因,我覺得要想防止這種行為的繼續(xù)發(fā)生,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下些功夫:
一是榜樣引領(lǐng),從我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不希望孩子有餐桌浪費的行為,那么首先就應該從自身做起,自己力爭做到在餐桌上絕不浪費,然后再去對孩子提出相應要求。其實,如果家長能夠自覺做好了,并且把這種行為內(nèi)化入心外化于行,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素質(zhì)。那么,極有可能就會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想效果。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做著榜樣,因此,我們的言行非常重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心里必須要十分清楚明了。
二是注重日常,循序漸進。習慣不能夠一下子形成,也不能夠一下子改掉。如果我們想要給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習慣或者改變一個不良習慣,一定要做好長期提醒、長期糾正的心理準備,也要切實有這樣的耐心和耐性。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反復的情況,我們要明白這都是正常現(xiàn)象,孩子也正是在這樣的反復當中曲折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在防止孩子餐桌浪費行為上,也極有可能會出現(xiàn)今天提醒了明天又忘記了的情況。這時候,我們要不怕麻煩的再次提醒,直到哪一天孩子不用提醒了才算告一段落。但是還不能馬虎大意,還需要靜靜觀察一段時間,看他是否真正變成了習慣。
三是合理搭配,把握源頭。餐桌浪費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食物的極大豐富,不但品種多樣,而且數(shù)量較多。如何既要營養(yǎng)豐富又要數(shù)量恰當,這給我們家長帶來了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其實也可以將不同品種合理調(diào)配到一日三餐中或者每周食譜里,在解決了品類問題后,也可以在每餐的數(shù)量上做好必要考量。按照營養(yǎng)和數(shù)量需求配置的飲食,基本都能夠收到既受歡迎又能“光盤”的良好愿景。這時候,我們不用再為怎么說服孩子而發(fā)愁,孩子也不會為又挨了批評而煩惱。
【經(jīng)驗總結(jié)】
1、家長做好榜樣。如果說和做脫節(jié),效果適得其反。
2、控好上桌數(shù)量。熟悉孩子飯量,多余食物不上桌。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