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具有高風險性,事故的發生往往伴隨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是造成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交通事故統計辦法》,水上交通事故類型主要包括:碰撞、擱淺、觸礁、觸碰、浪損、火災爆炸、風災、自沉、操作性污染、及其他引起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或者水域環境污染的水上交通事故。統計近十年(2011-2021年)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關于中國沿海發生的760起事故,發現碰撞事故達304起,占比高達40%。

典型案例

2023年X月X日05時許,在瓊州海峽西口,裝載957.5噸硅錳合金的東行“XX”雜貨船與西行“XX”漁船發生碰撞。事故造成雜貨輪破損進水沉沒,4人死亡,2人失蹤,約4噸柴油泄露;漁船船首破損,網撐固定鋼絲斷裂;事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構成較大等級水上交通事故。

1.船舶類型特征明顯

以漁船、干貨船、散貨船、集裝箱船及自卸砂船等事故數較多。這與我國現有船舶此種類型基數大有關,也與我國沿海漁船分布范圍廣,沿海水域、南北航路與漁民傳統集中作業區重疊、交叉,在高峰作業時段漁船搶占航道現象普遍,而貨船往往航行速度快,依賴自動舵,避碰難度高等原因關系密切。

2.船舶噸位特征明顯

事故主要集中于3000總噸以下船舶。這是因為小型船舶船員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性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只管航行而忽視安全管理的現象。另外,所屬公司管理疏忽、不規范,受經濟利益驅使,小型船舶往往大船小證,超載嚴重,此外,小型船舶往往缺陷較多,為逃避監管常違規操作,如夜間出行、少報或者不報等,埋下了事故隱患。

3.船舶位置特征明顯

與全國水上交通“六區一線”重點監管水域相符合。事故多發水域往往航線密布、船舶集中、通航環境復雜,此外在商漁船碰撞事故中,也存在由于漁區與航道太近甚至重疊而導致的多起案例。具體,渤海水域事故主要在渤海海峽、渤海灣和遼東灣水域;瓊州海峽水域事故主要在湛海線臨近水域;臺灣海峽事故主要在寧德海島鄉群島外圍、平海灣水域以及廈門港與南澳島外圍;舟山群島水域事故主要在上海外海、嵊泗列島、舟山群島、臺州灣等;珠江口水域事故主要在中山東部水域、澳門東南部水域以及環香港島水域等。

總結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確定出十八大類、1627個船舶碰撞事故致因因素,表1中以*號表示的間接原因雖不直接導致碰撞事故的發生,但仍屬于事故發生的重大隱患,是風險管控過程不可忽視的因素。事故直接原因集中在以未保持正規瞭望,未采取有效避碰措施,未以安全航速航行,缺少戒備、冒險航行及阻礙其他船舶正常航行(漁船)等人為原因上,也是水上碰撞事故發生的核心原因。

來源: 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普教育基地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