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在手術室外翹首以盼,心中忐忑不安?當主刀醫生呼叫通知您,您所等待的手術順利,并向您展示托盤中的“肉肉”,之后您等待病人安返病房。手術順利做完了,究竟是什么疾病呢?切下來的“瘤子”是什么呢?醫生會讓您等待病理結果。那么,醫生切下來的“肉肉”到底去哪了?

送達病理科

醫生切下來的“肉肉”,我們稱之為“離體標本”,在家屬確認過之后就快速(30分鐘之內)裝在專門盛放標本的袋子里,浸泡在中性福爾馬林液體中,之后由專門人員負責送達病理科。在病理科要經過一系列復雜而精細的程序,最后形成一張完整的病理報告,來確定每一個標本是好的還是壞的?也就是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

精準取材

“標本”送達病理科后要經過6-24小時的充分固定,之后由病理醫師進行取材,病理醫生要充分檢查標本,判斷病變所在,把與診斷相關的組織切取成2cm×1.5cm×0.3cm的小材塊,之后把這些小材塊放在脫水機中進行脫水、透明、浸蠟。這個復雜的過程需要15個小時左右。

制作切片

標本脫水、浸蠟完成后,由技術員對每一個小材塊進行石蠟包埋,這一步就把醫生取好的小材塊浸泡于蠟液中,待冷卻后形成帶有標本的模具。之后在切片機上進行3-4um切片,要把薄薄的帶有病變組織的蠟片在溫水中展開,撈到一張載玻片上,烘干后進行烤片。這個過程需要大約2小時。

染色成片

烤好切片后就要進行切片的染色了。載有組織的切片需要經過脫蠟、水化、染核、分化、返藍、復染色、脫水、透明,不同組織成分被染成不同的顏色,最后封膠蓋上蓋玻片,病變就保留在玻璃片上了。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小時。

顯微鏡下觀察

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身體的不同器官也有著不同的形狀,在病理的微觀世界中,身體的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模樣。病理醫師需要結合臨床情況以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詳細的鏡下觀察,在微觀世界中仔細尋找蛛絲馬跡,對送來的標本進行準確地判斷,做出正確的病理診斷,最終形成病理報告。

發出報告

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一份普通的病理報告需要3-5個工作日才能形成。如果碰到復雜病例或者特殊疑難病例,還需要借助免疫組化或者特殊染色進行協助診斷,多名醫生會診討論,時間就更加延長。

一份病理報告,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既告知家屬疾病的正確診斷名稱、疾病的嚴重程度,又為臨床醫生如何進行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病理就像是生活中的法官,判定疾病的良惡性;又像是比賽場上的裁判,考量著疾病的嚴重程度;亦或是前進路上的明燈,為疾病的治療指明方向!

來源: 唐山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