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由西青區檔案館挖掘、整理、編輯的《明珠故影》西青歷史影像集經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影像集精選了西青區檔案館、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指揮部文史組挖掘、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西青老照片341張,且均配有文字介紹。其中,“古跡尋蹤”“河淀舊影”“夢中里巷”“桑梓故影”“花卉記憶”等部分展示了楊柳青鎮街巷、建筑、民俗等方面的歷史;“文韻悠長”“地靈人杰”“絲路楊柳”等部分展示了有關楊柳青的古詩詞、西青區歷史名人、“趕大營”等影像資料。

楊柳青是一個集人文美與自然美于一身的運河古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舊建筑、文化遺跡逐漸消失。2019年,西青區決定建設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恢復楊柳青的歷史風貌。西青區檔案館傾注力量搜集和挖掘楊柳青及西青區的歷史影像。首次發現了1959年拆毀的楊柳青天泉法師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青段運河等老照片,都收錄進了《明珠故影》影像集中,為今后研究古鎮歷史、發掘運河文化留存下了珍貴的史料。

白灘寺

白灘寺坐落于楊柳青鎮北子牙河北岸村西頭前約200米的河灘內,建于清嘉慶末年。據傳本鎮高氏祖先曾在子牙河渡口當船夫,并在河灘種麻得利,購買了附近土地數十頃,家業逐年興旺,為答謝麻神而修此廟。

該寺坐北朝南,建有前殿、后殿,周圍筑土圍墻,無山門。殿前有一座白塔,故俗稱白塔寺。寺內供一漢白玉石佛,佛前有一石香爐。寺的周圍都是一摟多粗的柳樹。寺的兩邊原有兩塊八仙桌子大小的石板,記載著建寺和重修的時間。寺前四五米處分別豎立著兩根紅色旗桿。前殿有6扇門,3棵紅色大明柱。前殿的東南角有青磚紅頂二層塔形建筑,高約16~17米,底座約3米,東、西、南三面有門,上部為圓形塔身,塔頂直徑約1米,高約1.2~1.3米,底圓上尖,塔的頂端為紅色江西瓷,俗稱“傻爺塔”。前殿大門上方有黑底白字“白灘寺”匾額。殿正中供有白色玉質菩薩坐像一尊,稱為白玉奶奶,端坐于粉紅色蓮花寶座之上。佛像前有直徑約0.5米的銅磬。殿內欄桿循墻而設。東、西墻靠北側各開約1米高的側門,北墻于佛像前兩側各開六七尺的側門;兩圓圈門正對后殿兩個不足1米高的小門。寺內的頂子均為青瓦,眺脊都是雕刻的屋脊六獸。后殿為半圓形二層樓,南墻為直墻,殿內無窗。

據說,后殿原為漚麻大坑,楊柳青四大家之一的周家安慶堂,將垛著麻稈的大坑圍了起來修了后殿。當時,人們行至后殿小門處,可感陣陣陰寒之風,故很少有人進入,當地人有“前殿是廟,后殿是洞”的說法。每年春節和廟會(農歷四月初十)期間,坐落于子牙河岸的曹家飯鋪主人在楊柳青鎮至白灘寺的路兩側,每隔三四米放盞玻璃方燈,并雇專人為燈添油。平時在明三暗九的屋子存滿了燈。廟內香火由天津市內一位人稱李善人的出資購香,并雇人稱李大腳的掌管。

白灘廟會非常熱鬧。農歷四月初十,寺的周圍高搭席棚,兩根旗桿上掛滿了紅綠方燈。鎮內經堂廟20余名尼姑來此操持廟會。屆時,方圓百里的人們或步行或乘船或搭車來此進香祭拜。各地的吹歌會、法鼓會、香塔會,從水陸源源而來,舉辦音樂佛事。廟會期間,賣藝的、搖茶碗的、押骰子寶的、拉洋片的、乞討的,都聚集在寺周圍,可謂人流如潮,熱鬧非凡。解放前,白灘寺被國民黨軍隊占用,佛像被挪到他處,后遺失。廟也被毀,留下的只有幾段傳說。

白灘寺舊影(日本“華北交通寫真”公布,馮立彩化)

編輯制作:楊茂楓 李沐檀 擺麗麗

監 制:楊鳴起 郭衛紅

本欄目由:

西青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揮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趕大營專業委員會

天津市西青區檔案館

《今晚報》副刊部

天津市西青區融媒體中心

新疆《伊犁老故事》編輯部

新疆天津商會

華僑城北方集團

天津瓷藝園藝術館

天津百味年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聯辦

來源: “西青檔案”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