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熱又稱鳥熱,是一種由來已久的人獸共患傳染病,最早的報道見于1874年。造成這種傳染病的的元兇是一種名為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的病菌,它能夠感染130多種鳥類、數十種哺乳動物,也可以感染人引起相應的各種疾病。

其傳染源主要為帶菌或發病的鳥類、排泄物或為其污染的物件。常見的傳染源有鸚鵡、相思鳥、金絲雀、鴿子、海鷗、一些哺乳型鳥類和鴨等家禽。通過呼吸道吸入,或經由皮膚、粘膜及消化道等侵入人體引起感染。臨床主要表現結膜炎、鼻炎及腹瀉,寒顫、發熱、咳嗽和胸悶等非典型性肺炎的癥狀,與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相似。潛伏期1~2周,長者可至45天,體溫在3~4天或更長時間內逐漸升高。

  1. 預防本病主要是勿與病鳥接觸,進口的鳥類應注意是否檢疫;
  2. 感染后出現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測;
  3. 可選用四環素或強力霉素治療,及時合理服藥后2天內可退熱;
  4. 一旦發生疫情,應及時隔離治療,對感染場所房舍以及患者、病禽分泌物、排泄物應徹底消毒。

提醒:家長及小朋友在進入鳥類或禽類動物密集的市場和野外時,應注意防護和安全,必要時配戴口罩。在接觸糞便后,應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避免病原體殘留,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來源: 轉載自國家病毒資源庫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