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是一個湖泊稀少的地區,除了在秦巴山區偶見湫池外,主要分布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灘區。而就在榆林神木市與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之間,我國最大的沙漠湖泊——紅堿淖座落于此,她也是陜西最大的淡水湖。
你怎樣定義紅堿淖?
在當地人的眼中,她被稱為“昭君淚”,是王昭君即將告別中原,下馬回望的一瞥,這一駐足,千萬般感慨與惆悵涌上心間,七天七夜的淚水化為這汪60余平方公里的紅堿淖。
在地質學人的眼中,她是一個年輕的湖泊,受第四紀以來新構造差異升降運動的影響,晚更新世早期到晚期,由于風沙堆積物東移、掩埋河谷,伴隨地面抬升形成地表分水嶺,這里演變為風蝕洼地,1929年前后方才開始積水成湖。水面也受氣候影響,經歷了少至1.3平方千米,多至70.67平方千米的變遷,直至現在,湖水面積為32.88平方千米。
在自然資源調查者的眼中,她是被稱為“地球之腎”的重要濕地資源,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202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資源調查中心的腳步行至于此,以查清濕地資源及環境現狀為目的,開展了外業調查和數據分析。這樣的調查在陜西、在寧夏同步展開,涉及森林、草原、濕地一體化綜合調查,為摸清我國自然資源底數,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行至當年昭君下馬之處,新時代的工作者再次駐足回望,這一眼鏡頭中的風光,再無當年昭君出塞的落寞,而盡是山河壯麗、國土無雙的驚嘆。
此攝影作品獲陜西省自然資源廳第二屆“秦資源杯”攝影展優秀獎。
作者: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資源調查中心,陳龍、王延洲、劉林、胡建輝、趙子豪。
圖片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資源調查中心,陳龍。
來源: 奮進地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