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爹爹(化名)今年75歲,6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斷腹瀉,每日腹瀉2-6次,黃色稀便為主,既往有腸息肉切除術史,在院外多次行腸息肉切除術。前不久,因間斷腹瀉2月,輾轉來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消化科。

金銀潭醫院消化科胡旭東主任了解張爹爹的病情后,立即為張爹爹進行了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發現,張爹爹大腸內長了大大小小的息肉。這些腸息肉就像埋藏在身體里的“地雷”。

最終,胡主任在腸鏡下把張爹爹這片“地雷”徹底掃除了。腸鏡息肉切除術非常順利,術后也恢復的比較好。胡主任提醒他,以后還是要經常復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飲食清淡。

如今,大腸癌發病率趨向年輕化,大家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那么問題來了,腸息肉=等于腸癌嗎?

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包括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多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最常見的是炎癥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炎癥性息肉相對安全,小的炎癥性息肉甚至有可能會自行消失,但炎癥性息肉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也有可能向腺瘤進展。

而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也不可能用藥物將它消除。如果處理不及時,任其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幾率就會增高,所以腺瘤性息肉屬于癌前病變。

大腸息肉和腸癌

到底什么關系?

大腸息肉是腸癌的近親,95%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

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且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及時篩查!

把危險扼殺在搖籃里!

腸息肉危險,腸癌更危險,該怎樣把危險扼殺在搖籃里呢?

其實大腸息肉的發病率與年齡有著密切關系,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超過 50 歲者發生腺瘤的機會明顯增加。

因此建議:

不論有無癥狀,50歲以上的人群有條件需行定期篩查,定期篩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早發現潛在的癌癥風險。

目前篩查的方式主要是基于高危因素的危險度評估、糞便潛血試驗和結直腸鏡檢查三者相結合,這是目前在人群中篩查大腸癌以及息肉等病變最安全、簡單、且可行的方法。

如果危險度評估或者糞便隱血任一陽性即被判定為初篩陽性,初篩陽性者建議去醫院做結直腸鏡檢查,查出息肉,切除病灶。

腸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對于腸鏡報告中的息肉,我們既不能置之不理也無須過分驚慌。

應及時咨詢醫生、聽從醫生的治療建議積極治療。希望大家保持心態樂觀,心理平衡,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

來源: 健康金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