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哮喘”,是指雷暴天氣導致的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癥狀嚴重且病情發展快,一般表現出群體性,許多患者同時發作。9月2日晚上,呼和浩特市由雷雨天氣引發“雷暴哮喘”。多家醫院哮喘患者突然大幅增多。據報道,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收治1000多例患者,收治數達到歷史巔峰。不少患者出現哮喘癥,“喘不上氣”“心臟卡住的疼”“臉憋得通紅”等。醫院急診科吸氧、霧化等就診哮喘癥狀的患者人滿為患。9月3日,隨著降雨天氣結束,哮喘患者人數逐漸減少。
據內蒙古氣象服務中心監測數據,9月2日,呼和浩特市花粉濃度快速升高。9月1日,花粉濃度為132(中等水平)。9月2日,花粉濃度升高至330(高水平)。目前內蒙古各地主要致敏花粉濃度達中高等級,大部地區已進入致敏花粉傳播高峰期。據文獻資料,雷暴哮喘均發生在花粉濃度高的季節。
有研究認為,雷暴來臨前的冷空氣氣流可以把花粉或霉菌顆粒帶入云層。云層中的水分和閃電使花粉顆粒爆裂,釋放出顆粒更小的微粒。我們知道,雷雨天氣是一種局地性的、強對流氣象,通常伴隨大風、強降雨、降溫及氣壓的變化。花粉季節內,植物上未脫落的花粉以及懸浮在空氣中的花粉被強對流中心的干燥上升氣流卷入上空云層中,后者濕度極大,花粉顆粒因巨大的濕度差而吸水、溶脹、崩裂,釋放出大量具有變應原性且直徑更小的顆粒或碎片,這些顆粒或碎片隨下降氣流或雨滴返回地表。花粉過敏患者在短時間內暴露于高濃度的花粉或其釋放的顆粒,且后者的大小更易進入下呼吸道,導致哮喘發作。而且,雷暴產生的強電場可能使花粉釋放出的過敏原的變應原性增強,危害更大。
在過去的30余年,全球范圍內關于雷暴相關嚴重哮喘發作事件的報道逐年增加,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亞、英國。最早關于雷暴哮喘的報道來自1983年英國伯明翰,最嚴重的雷暴哮喘發生在2016年的墨爾本,共導致8500多人急診或住院,8人死亡。雷暴哮喘的高危人群與花粉或霉菌過敏有關。
由于當地氣候干燥,在花粉季節,內蒙古每年都會出現大量過敏性鼻炎患者,而大多數的過敏鼻炎患者是雷暴哮喘的易感人群。因此,花粉季特別需要謹防雷暴哮喘,這是當地易感人群的必修課。目前主要措施,除了提前給予預防藥物外,還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遇到雷雨天氣時盡量留在室內并關閉門窗,將有益于降低氣傳花粉暴露,降低雷暴哮喘發作的風險。此外,日常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抵制雷電哮喘的根本保障。
來源: 楊麗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