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俗稱稻熱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上三大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稻瘟病在黑龍江省水稻產區普遍發生且呈上升趨勢,是制約黑龍江省水稻高產的障礙,引起植株矮縮,莖桿彎曲,小穗不實,籽粒不飽滿,產量下降,給水稻生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著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安全。

1、發生特點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危害。生產上,穗頸瘟對水稻危害較大,前期的苗瘟發生較輕,葉瘟發生最為常見或普遍,往往容易被忽視,發現穗頸瘟后,才引起稻農的重視,而抽穗、開花后防治效果均不會太好。現將稻瘟病的常見癥狀介紹如下:

(1)苗瘟。多由種子帶菌所致,三葉期前發生,初期稻苗的芽和芽鞘上著生水漬狀斑點,后期苗基部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色,重時病苗卷縮枯死。

(2)苗葉瘟。三葉期后,在葉片上著生灰綠色或褐色短紡錘形或梭形或不規則的小斑,潮濕時病部產生大量青灰色絨毛狀霉層,致稻苗成片枯死。

(3)葉瘟。由于氣候條件和水稻品種抗病性的差異,葉上病斑的形狀、色澤和大小又有所不同,因而又分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和褐點型四種,其中以前兩種危害最重。

慢性型葉瘟:病斑呈紡錘形或梭形,兩端常有沿葉脈延伸的褐色長條狀壞死線,邊緣呈黃色暈圈,內圈黃褐色,中間灰白色,潮濕時病斑背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上病斑多時,可連接形成不規則大斑,發病重的葉片枯死。

急性型葉瘟:感病葉片常產生暗綠色橢圓形至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病斑,大病斑的兩端稍尖,病斑正反兩面均有大量灰綠色霉層。天晴時即轉變為慢性型葉瘟。

白點型葉瘟:病斑白色、圓形,此種病斑少見,多在陰雨后突然放晴轉干旱稻株缺水時或在高感品種的嫩葉上出現,無霉層。潮濕時可轉變成急性型葉瘟。

褐點型葉瘟:病斑呈褐色小點,局限于葉脈之間,多在氣候干燥時抗病品種及稻株基部老葉上發生,無霉層。

(4)葉枕瘟。發生在葉鞘與葉片交界處,病斑初為墨綠色,后成黃褐色,嚴重時葉片提早枯死。

(5)節瘟。多發生在穗頸下一、二節上,初在稻節上出現黑褐色或黑色斑點,逐漸蔓延成環狀,后整個節間變黑干縮凹陷,易折斷,潮濕時節上著生灰綠色霉層。發病早且重時,可形成白穗。僅在一側發生的,可造成莖稈彎曲。

(6)枝梗瘟。分枝或小枝初呈淡褐色水漬狀小點,逐漸圍繞枝梗擴展并向上下發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使部分小穗受害枯死或籽粒不飽滿。

(7)穗頸瘟。發生在主梗(穗軸)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抽穗后感染,先在穗頸著生淡褐色病斑,邊緣有水漬狀褪綠現象,后變成黑褐色。發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發病晚的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

(8)穗軸瘟。發生在穗部的主軸上,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

(9)谷粒瘟。在谷粒的護穎、穎殼上著生橢圓形黑褐色小斑點,邊緣暗褐色,中部灰白色,以后全粒變成灰白色秕粒。感病遲的呈不規則黑褐色斑點,內中的米粒也部分變黑或不飽滿。

2、防治技巧

(1)農業防治。輪換選用抗(耐)病品種,控制病害發生,如龍粳49、牡丹江31等品種;精選種子,剔除灰白色和谷粒帶黑點的稻種,防止帶菌種子進入田間進行遠距離傳播;整地前燒掉田間病殘體,消滅越冬菌源,壓低初侵染源;施足腐熟的農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以及硅肥,巧追分蘗肥、穗肥,促使水稻生長健壯,增強稻株抗病力;氣溫通過12℃時及早插秧,促進秧苗早長快發,力爭在安全抽穗期前抽齊穗,躲過后期低溫多雨的不利條件,減輕病菌侵染機會;合理稀插,保證稻田通風透光,增強稻株抗性,抑制或減輕病害發生;合理灌排,采用淺、濕、干交替方式灌溉稻田,同時在分蘗期、拔節期、出穗期適時撤水曬田,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的環境,控制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部生長,培育健壯稻株,提高其抗病力;除掉秕殼草、稗草等禾本科雜草,減少寄主,減輕病害傳播、蔓延;做好測報工作,在稻秧移栽前3-5天、分蘗末期和孕穗末期各查1次田,發現有苗瘟、葉瘟輕發生,且有流行態勢時,及時督導、協調統防統治專業組織噴藥,以控害保穗。

(2)生物防治。在稻苗2.5-4葉期或零星見苗瘟病斑時,每100平方米苗床用2億CFU/毫升沼澤紅假單胞菌PSB-S懸浮劑60-90毫升,兌水后噴灑葉面;在葉瘟發生前的水稻分蘗期、孕穗末期或發生初期,每畝用1000億活孢子/克熒光假單胞桿菌可濕性粉劑50-65克,或1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30-40克,兌水后均勻噴灑稻株;在穗頸瘟發生前的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每畝可用5%氨基寡糖素可溶液劑90-100毫升,或10億芽孢/克解淀粉芽孢桿菌B7900可濕性粉劑100-120克,兌水45-50公斤,均勻噴霧莖葉和稻穗,隔10天噴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3)化學防治。播種前,每100千克種子用24.1%肟菌·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1500-2500毫升拌種,進行種子消毒,兼防惡苗病;在水稻插秧成活后和孕穗期,每畝用24%烯丙苯噻唑顆粒劑900-1000克撒施。施藥時保持水層3-5厘米,保水7天,其后正常管理;在稻瘟病發生前的孕穗后期到破口和齊穗期或發病初期,每畝可用25%稻瘟酰胺·咪鮮胺微囊懸浮-懸浮劑60-80毫升,兌水30-45公斤后均勻噴霧于稻穗和莖葉。

來源: 佳木斯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