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雙季稻易受“三寒”(倒春寒、梅雨寒、秋寒)影響,產量不穩,且“雙搶”期間季節緊、勞動強度大,而發展再生稻則可改變這種格局。(1) 可提高稻田復種指數,使光溫資源充分利用。(2) 生育期短,一般只有60天,日產量高于頭季稻,據湖南省邵陽市試驗,再生稻每公頃日產量比早秈稻高15。
45千克,比中秈稻高3.6千克。(3) 種一季收兩季,可增效節本。種再生稻不需要育秧、整田、移栽等環節,可節省60%的生產成本。同時解決了“雙搶”中勞力、畜力、機耕緊張等問題,減少了勞動強度,緩和了早、晚兩季稻緊張的矛盾。(4) 生態效益好:再生稻全生育期短、用藥量少,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再生稻的秸稈可以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良了土壤結構,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5) 社會效益好:再生稻收割期比雙季晚秈提早10?15天,有利于油菜、小麥等作物充分利用光溫資源,提高產量,另外對改造低產田有積極作用。(6) 米質好:再生稻由于灌漿期氣溫較低,谷粒能充分發育,比普通的中稻品質好,據向昌國用培矮64S/E32研究表明,再生稻的外觀品質(透明度、精米長、長寬比)和營養品質(蛋白質含量)優于頭季稻,但加工品質(精米率、整精米率)稍遜于頭季稻。熊緒穰對兩優培特的研究表明,頭季稻的堊白米率為98.5%,再生稻則降至52.5%,且長寬比增加了10.2%。
來源: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