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融匯了先進的農學思想,是中國社會順應天時、指導農業實踐的生活制度,是我國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智慧總結和詩性傳承,是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農業生產實踐制度,二十四節氣文化為全國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同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 圖解二十四節氣、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來源: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