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地球歷史來說,人類的歷史簡直不能與之相比。正如百度搜索地球歷史的答案一樣:
每過一年,大家都要長大一歲。一年,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個比較長的時間,可是這在地球的歷史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質學家發現: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巖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后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巖層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層好比是記錄地球歷史的一本書,地層中的巖石和化石就像這本書中的文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對古老巖石的測定,人們得知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了。
那么人們用什么科學方法來推算地球的年齡呢?目前,科學上是用測定巖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們蛻變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為測定地球年齡的"計時器"。
人們利用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特點,來計算出巖石的年齡。放射性元素在蛻變時,速度很穩定,而且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在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質都有個確切數字。例如,一克鈾在一年中有七十四億分之一克裂變為鉛和氦。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巖石中現在含有多少鈾和多少鉛,算出巖石的年齡。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這樣我們就能得知地殼的年齡。有的人算出為30億年左右。
地殼的年齡還不等于地球的實際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一般地球還要經過一段表面處于熔融狀態的時期,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估計約有46億年。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哩。
地質科學家說地球至少有46億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那么,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年齡的呢?
推算地球年齡,主要有巖層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方法等。根據鑒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阿米佐克片麻巖,年齡約有38億歲。而太陽系的碎屑,年齡都在45億年-47億年之間。因此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成員大都在同一時期形成。
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巖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并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后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人類的未來又是怎樣,樂觀的嗎?未必是吧,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可以改變未來自然災難嗎?比如冰河時代的再次來臨,熱核反應狀態的覆蓋。當然,那需要至少五百萬年的周期,人來的產生到現在也不過二三百萬年的事。從下面的視頻可見一斑。
人類前行的歷史伴隨著環境的緩變,與地球的演化同步運動,只是地球演化的速度相對于人類的進化和文明進步太慢,不被人們察覺,所以人們產生地球靜止的感覺,這感覺不是科學的,卻是正常的,我們古老的民族不就是認為天圓地方,亙古不變嗎,于是思想認識上有“靜者為道,以不變應萬變”之說。只是到了近代科學的發現我們開始認識運動的地球,演化的地球。今天的科學幫我們認識了自然中的許多,當然還有沒有被人類認識的必然區域,比如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等。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在國王的統治下修造的,這是我們在社會發展史上以意識相態的視角認識的,然而這一奇跡真是當時人們建造的嗎?在人類出現以前還有沒有更高的文明呢?因為我們知道,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出現過三次冰川,第四紀又有第四次冰川。(地球自誕生后,氣候也一直在變遷中。地質年代中地球的氣候是溫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現。在數十萬年以上的極長周期氣候中,有大冰川氣候周期和冰川時代氣候周期。在震旦紀以前,也就是大約在六億年以前,我們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氣候。從六億年前古生代震旦紀起一直到一萬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紀止,地球上的氣候共經歷了三次大冰川氣候。第一次是震旦紀大冰川期,距今約六億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疊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3億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00萬年。這三大冰川期氣候的時間周期尺度大約是千萬年至億年左右。在第四紀大冰川期氣候中,目前我們巳經確知其間氣候仍是寒冷與溫暖交替出現。這段時間世界各地的冰川進退次數并不一致,不過大多數的學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時代 )冰川過處,生命僅在間隙生存,大多生物物種滅絕了。人類出現之前有無更高級的生命不得而知了。生物進化的智力因素不一定能考察準確吧。
人類未來又會走向何方,援引視頻向我們講述了科學家的預測。
由此看來人生短暫。既然短暫,為什么又讓它空虛且苦呢。人應該好好地活者,縱客觀環境包括自然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有諸多艱難困擾著,主觀上也要快樂地活,活出生之意義,匆匆腳步走過去的是道,人行道和心路;休憩睡眠流過的是閑暇的生命空間,廣闊廖遠卻也實在,生之綿延。
來源: 育英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