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數過自己有多少顆牙齒嗎?有沒有想過等到七八十歲,又還能剩多少顆牙?
正常成年人一般有 28~32 顆牙齒,世衛組織曾提出「8020」計劃:主張人到了 80 歲時,還應擁有 20 顆功能牙。
但我們面臨的牙齒問題不容忽視,數據顯示,在我國 33~45 歲人群中,約有 1/3 人存在缺牙;****在 65~74 歲老年群體中, 80% 左右的人存在缺牙。[1]
老了就會老掉牙,似乎已經成為了常識,缺一兩顆牙不補,也沒什么大不了。
別這樣想,如果掉牙不補,危害不止是影響美觀,甚至與壽命掛鉤。
缺一兩顆牙沒必要補?
3種危害不可小覷
雖然短期缺牙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很多問題慢慢才會出現,主要有以下 3 種。
1. 導致周圍牙齒移位、引起牙周疾病
原本緊密的牙齒旁如果有了空位,**會逐漸向空位挪動,導致周圍牙齒縫隙逐漸變大,**更容易塞牙、殘留食物,從而引起齲齒、牙周病。
不僅如此,牙齒間緊密關系被破壞后,長此以往還可能會陸續的松動、嚴重的話甚至脫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 牙槽骨萎縮不可逆,增加治療成本
牙齒缺失后,支撐牙齒的牙槽骨失去了用處,逐漸發生不可逆的萎縮。
每個人情況不同,有的萎縮得快,有些人萎縮得慢,但只要發生就很難恢復。
如果萎縮嚴重,就需要額外植骨手術,有些更嚴重的,想種牙都種不了了。
3. 「缺一牙」而動全身,甚至可能減少壽命
牙齒不止關系著口腔健康,可能牽涉到腸道乃至全身營養輸送。
牙齒缺失后,食物咀嚼不充分,可能影響消化和吸收,長期持續,全身各系統疾病的發病因素也會無形中增加。
丹麥曾有研究顯示[2],口腔中功能牙的數量與壽命成正相關,70 歲以上老人的功能牙數量不同,死亡風險也隨之變化。
數量大于 20 顆時,7 年死亡風險為 22%;
數量為 10~19 顆時,7 年死亡風險為 35%;
數量為 1~9 顆時,7 年死亡風險為 50%;
數量為 0 顆時,7 年死亡風險為 70%。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換句話而言,剩余的功能牙越多,壽命一定程度上越長。當然,有危害的智齒和正畸需拔除的牙齒例外~
可見一口健康好牙,對生命質量的影響性之高。
3 種缺牙修復方式
優缺點對比大 PK
缺牙之后該如何修復處理呢?現在已經有了 3 種常見的修復缺牙方式,分別是:
活動假牙,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
牙橋,也就是俗稱的烤瓷牙;
種植牙,比較現代化的修補方式。
它們各有優勢,具體區別可以看下圖直觀了解。
活動假牙和牙橋,都可能對口腔造成程度不一的危害,如牙槽骨萎縮、磨損健康牙齒等。
好在隨著技術條件的提升,對口腔損傷更小的種植牙越來越常見,甚至被稱之為「人類的第三副牙」。
種植牙技術大致可分為兩部分,操作步驟也較為簡單:
? 植入種植體:先在牙槽骨上植入種植體,代替我們原本牙齒的牙根;
? 安裝牙冠:當種植體穩固,就可以安裝外部牙冠,代替我們缺失的牙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理論上講,種植牙適用于大部分類型的牙齒缺失,有以下 5 種優勢:
**1. 功能性更強:**能很好地恢復牙齒功能,咬合恢復程度良好,咀嚼功能優于其他傳統假牙。
**2. 不損傷鄰牙:**依靠自身的人工牙根進行修復,操作過程中不會損傷鄰牙,對牙齒基本沒有傷害。
**3. 穩定性更高:**不同于傳統鑲牙會使用卡環或牙套,種植牙的人工牙根牙槽骨緊密結合,像真牙一樣扎根在口腔里,具有很強的固位力與穩定性。
**4. 更舒適方便:**基本沒有異物感,而且更有利于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
**5. 適配度高、更美觀:**可以根據患者的臉型、其他牙齒的形狀與顏色多方位協調,制作相匹配的牙冠,整體美觀效果更好。
來源: 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