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于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各行各業都在緊鑼密鼓落實習近平的重要指示,自然醫學也不例外。

一、自然醫學與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自然醫學倡導綠色、無創方法防治疾病,倡導有益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涉及心理和精神方面,指的是借助自然的力量、激發人體療愈的潛能、應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系的物質與方法以及非藥物療法調整人體平衡,保持和恢復健康。從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出發,達到增強精神的活動力、增強自然的適應力、增強疾病的抵抗力、增強人體的修復力,把重點放在改變人體生命要素的輸入上,利用輸入決定輸出的邏輯關系,理論上才有可能徹底解決疾病問題,恢復到健康狀態,達到最終康復的結果。集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之長,棄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之短,引領維護健康未來發展的方向。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醫學注重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空氣、水、土地的質量對人的作用。

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的源泉,空氣被人呼吸,水被人飲用,土地種出的莊稼被人吃。

沒有空氣、水、土地,人就活不了。如果空氣質量不好、水質量不好、土地質量不好,則會造成生物不好,引起人生病。

在相同生存條件下,疾病主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而在不同生存條件下,疾病主要是由空氣、水、土地的質量引起的,比如,在一定條件下,地質決定體質。

美麗中國是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和諧之美的總和。

藍天、碧水、凈土,它們是自然醫學和美麗中國所共同必需的要求,自然醫學為達到自身發展的需要所注重的內容,客觀上推進了美麗中國建設。

二、自然醫學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何保持健康要“三應”:順應(大自然)、適應(生存環境)、感應(宇宙信息)。

自然醫學倡導綠色、無創方法防治疾病。

自然醫學的思維方式是辯證觀、唯物觀、整體觀、全面觀、系統觀、全息觀、平衡觀,把天、地、生、人視為一個有機整體,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涵完全一致。

三、自然醫學與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3R(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或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是在生態系統、生產過程和經濟增長之間,通過無污染、無生態破壞的技術工藝流程達到良性循環。通過物質無限循環、轉化、增值帶動經濟發展,采用可逆循環、多向轉化、多級利用和無廢物排放的模式。力求達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無生態破壞,提高大眾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的質量。

循環經濟與生活、生態環境的關聯:“頭減、中控、尾治”原則,即源頭消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

循環經濟與生活方式的關聯:密切相關,科學理念。

綠色低碳的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

節能減排是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具體措施。

自然醫學是采用自然界存在的無害、非藥物物質,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恢復和保持健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沒有偏愛就沒有傷害。有多少偏愛,受多少傷害。

無污染、無生態破壞,生態環境保護,它們是自然醫學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所共同必需的要求,自然醫學從源頭上減少了傳統經濟的需求,為達到自身發展的需要所注重的內容,客觀上發展了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總之,自然醫學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來源: 楊師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