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鼎鼎大名的偵探們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對方有沒有在說實話。沒有任何細節可以逃脫他們的法眼。你可能會不禁思考:在生活中這真的存在嗎?我的情緒和小心思真的那么容易就被人覺察嗎?究竟又是“誰”出賣了我的心呢?

嫌疑“人”一:你的身體
相信與否,人類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講述著故事。我們的臉、聲音和身體,在社交中不斷發出著微妙的非語言信號,表達著所感受的真實情緒,像是幸福時眼角不自覺的彎起、悲傷時肩膀下垂,語速減慢等等。

研究表明,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歡喜還是痛苦,觀察肢體語言都要比只觀察面部表情可以更準確地分析解讀出人的真實情緒。在四個獨立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人表現出勝利或失敗的圖片,并通過追蹤捕捉參與者眼球的運動,來統計和記錄人們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進行情緒判斷的過程。

結果發現,參與者根據觀察肢體語言所得出的情緒判斷結果的正確率,要遠高于單獨觀察面部表情的。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報告中提出,獨立觀察時,人們對面部表情的認識是模糊且主觀的。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情緒的檢索,尤其是區分強烈的積極和消極情緒時,更多的是在觀察的身體線索,而不是面部表情。

這是因為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同時混雜多種復合情緒,我們自認為可以清楚分辨這些情緒,但實際上我們在檢索臉部情感線索這一方面的能力并不強,很多時候甚至完全無法分辨其中的區別。然而,肢體語言中傳遞的信息相對較為直接,我們能更加輕松、精準地捕捉出其中的情緒線索。

嫌疑“人”二:你的微表情
自從上世紀70年代由保羅·埃克曼第一次將微表情概念帶入公眾的視野中,加上電視劇《別對我撒謊》的風靡一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微表情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微表情也好,面部表情也罷,對于人類來說早就不是新鮮事了,甚至可以追溯到達爾文時期。

人類有著七種基本的面部表情,悲傷、憤怒、驚訝、恐懼、高興、厭惡與中性,而這些基本面部表情是可以通過刻意地控制而模仿出來的。但在人們的真實表情和偽裝出來的表情之間,會出現一種反射性延遲,而這一延遲就是微表情的一種。它夾雜在基本面部表情之間,是一種發生在幾分之一秒內不自覺的面部肌肉動作。無論經過怎樣的訓練與控制面部表情,人們都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無意識中產生的肌肉反應。所以,這些近似于反射性的動作,就可以體現出微表情的真實與可靠性。

可惜想通過肉眼解讀微表情是十分困難的,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理論假設。通常情況下,人們會使用人工智能來解讀微表情。像是電影中的測謊場景,通過攝像機,快速捕捉人臉加上后臺電腦運算,確實可以更為準確地分析和解讀這些肉眼難以察覺的肌肉運動。不得承認,在這方面人工智能確實要遠超于人類。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甚至已經成功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掃描大腦,讓人工智能對腦圖像進行解碼,并精準的勾勒出人們正在想象的畫面。可以說這一研究將成為解讀人類真實思想與情緒領域的里程碑進展。

雖然,想觀察到這幾分之一秒內的細微肌肉運動,對普通人來說比登天還難,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完全做不到。微表情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David Matsumoto在長期的研究中證明,人類是有解讀微表情的能力的。研究表明,在長期系統的訓練后,人們可以通過解讀微表情來看穿隱藏危險,區分惡意、真相與謊言。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執法人員,識別威脅,比如潛藏的恐怖分子在接受安檢前會閃現出一瞬間的恐懼,或當審訊人員的問題一針見血時,罪犯會出現瞬時的驚訝等等。

結語——
雖然我們身上有不少部位都在出賣著你,但這也并非是件壞事。我們反而可以通過刻意模擬一些肢體動作與表情從而起到正向的心理影響。像是,擺出“勝利者動作”可以改變身體的荷爾蒙指數,并讓睪丸激素會增加20%,使人在短時內變得更加勇敢與大膽,提升在面試、演出、演講等場合中的表現力。

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大笑,笑的合不攏嘴,笑的眉飛色舞,從而產生更加積極的情緒,幫助你隨時元氣滿滿。

參考文獻:
【1】Aviezer H, Trope Y, Todorov A. Body cues, not facial expressions, discriminate between inten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Science. 2012 Nov 30;338(6111):1225-9. doi: 10.1126/science.1224313. PMID: 23197536.
【2】Friedman, H.S. , & Riggio, R.E. (1981).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expressiveness on transmiss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7, 33-45.
【3】Matsumoto, D. & Hwang, H.S. Motiv Emot (2011) 35: 181.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1-9212-2
【4】Elena Svetieva; Mark G. Frank (April 2016). "Empathy,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enhanced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abilit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0 (2): 309–320. doi:10.1007/s11031-015-9528-4. S2CID 146270791. ProQuest 1771277976.

來源: 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