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從30歲往后,時間過得好像越過越快。從童年時光到學院中漫長的上課時間,再到現在轉瞬即逝的上班族生活,可以說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那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那些消失的時間究竟都去哪里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有可能就出自于作為觀察者的我們自己身上。
為什么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就越快呢?
時間是一種神奇而迷人的現象。它被認為是宇宙中的基本性質之一,與已知的三個空間維度(長、寬、高)一起,構成了愛因斯坦著名的時空間理論。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證明了時間是相對的,并非是一個不變的固定常數。而時間的性質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為觀察者的我們到底是如何感受它的存在的。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實驗中,實驗人員讓孩子安靜地坐著,閉上眼睛,并開始計時一分鐘,時間到了之后讓他們說出感覺過了多久。而得到的反饋是大多數孩子都認為只過了40秒或更短的時間。但當用同樣的方式對成年人和老年人進行實驗時,得到的回饋則是好像已經過去了70秒或更長。科學家們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發現,對于10歲的孩子來說,一年在他們的感知中是其整個生命可回憶部分的10%,但對于一個50歲的人,一年只占他們可回憶生活的2%。明明鐘表上所測量到的現實世界中的時間是恒定流動的,但為什么不同年齡的人會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呢?
杜克大學機械工程系阿德里安·貝揚教授提出一個基于神經信號處理物理學的假設。他認為客觀可測量的“時鐘時間”和我們主觀的“心靈時間”是不一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處理視覺信息的速度會減慢。就好比視頻的幀一樣,一秒內的幀越多,我們感受的圖像播放速度越慢,如同慢動作一樣。但一秒內的幀越少,圖像移動的速度就越快,如同按了快進鍵一樣。貝揚教授發現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感知覺的靈敏性會更加強烈。與高級的攝像機一樣,我們每秒捕捉的畫面幀數也更多,就會感到時間過得很慢。而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大腦的神經視覺記憶形成的速度會逐漸變慢,每秒所觀察到的“幀數”在減少,就產生了時間的快進感。
此外,作為觀察者的我們還有一個感知特性,那就是時間的未來流動性。在我們的感受中,時間永遠是向前推進而無法倒退的。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杯子從桌子上掉落碎裂的場景,但我們永遠不會看到一堆破碎的玻璃重新組裝成杯子,然后跳回到桌子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時間未來流動性的印象就越是深刻,也越加習以為常,形成了一種固定永恒的感知習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時間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的錯覺。
那為什么時間還會忽快忽慢呢?
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普遍感受到的真實體驗。但是,可能有人就會好奇:“為什么有的時候我會感覺,這段日子似乎過得比其他日子慢很多呢?”關于這個問題,答案也許就和你的孤獨感與身體健康有著一定的聯系。
法國的洞穴探險家Michel Siffre,就在1962年用自己做了一個實驗。他獨自住進了與世隔絕的洞穴中來感受時間的變化。在漆黑的洞穴中,他試圖從1數到120來計算兩分鐘的時間,結果他卻整整花了5分鐘才數完。在實驗的過程,他感受到了極度的孤獨感,而在他從洞穴中出來之后,他估測這次洞穴旅行大概持續了34天,但事實上他在那里面已經呆59天之久。
此外,感到時間過得慢可能也是身體在預警的一種表現。當你最近睡眠規律嚴重失調,身體和大腦都未得到足夠的休息時,你對時間的感受性就會變得遲鈍。另外,現在許多年輕人因為平日花費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也會導致他們對時間產生扭曲的感受,出現刷手機時時間過得飛快,但是一做其他的事情就會產生度日如年的既視感。
作為時間觀察者,我們能做點什么?
我們對時間的體驗也會受到注意力、動機、情緒等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有著過多的負面情緒或壓力時,對時間流速的感知就更容易傾向于緩慢。所以,如果你感覺最近的日子很難熬,并且發現這可能是負面情緒和壓力在作祟,那么可以通過調整自己情緒,例如聽音樂、冥想和朋友聊天等等的方法進行改善。
當然,如果你想盡可能讓自己對時間的感受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身體狀況建立一個良好的作息與生活習慣。有的人也許有著“百靈鳥型”的作息習慣,而一些人有的則是“貓頭鷹型”的作息習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并且保持合理的飲食與適當的體育鍛煉,這些都可以幫助你擁有個健康的身體和最貼近自然的時間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Bejan, A. (2019). Why the Days Seem Shorter as We Get Older. European Review, 27(2), 187-194. doi:10.1017/S1062798718000741
【2】Lazarus, A. A. (2005). Multimodal therapy. In R. J. Corsini & D. Wedding (Eds.),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pp. 337–371). Thoms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來源: 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