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很注意食品衛(wèi)生的,怎么也得了腸胃炎?”近日,我院消化科收治了多名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等消化道疾病患者,尤其老年人居多。不少患者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醫(yī)生仔細詢問后,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經常把未吃完的食物放在桌上罩起來,而不是放進冰箱;或者中午的剩菜不加熱,晚飯接著吃。**65歲的蔡婆婆更是理據(jù)充分:
“熱菜不能直接放冰箱,會浪費電。”
對此,金銀潭醫(yī)院專家提醒:夏季炎熱,是消化道傳染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食物如果未及時合理儲存被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所污染,容易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或損害,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影響身體健康,尤其老年人和兒童更是常見。
只要溫度合適,飯菜里的細菌會暴增
其實食物上通常都沾有細菌,既有大腸桿菌,也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數(shù)量不多時沒有問題,一旦大量增殖,再吃進肚子里就會出問題了。
影響細菌增殖的因素很多,包括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酸堿度、含水量、烹飪的方式等,但影響最大也最普遍的因素還是溫度。
那么,細菌增殖適宜的溫度和不適宜的溫度分別是什么呢?
研究顯示,超過60℃,絕大多數(shù)細菌無法存活,低于4℃,細菌增殖明顯緩慢(并不是不增殖)。而在60℃—4℃ 的這個區(qū)間里,細菌都能較快地生長,因此4℃~60℃也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區(qū)”。
另外35℃~37℃,正好是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為代表的常見食源性致病菌的最適生長溫度。武漢的夏天天氣炎熱,菜放涼了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溫度。所以,飯菜在進冰箱之前的停留時間,越短越好。
多在室溫下放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
同時,冰箱取出的剩菜剩飯,一定要熱透再吃。
食物放冰箱做到:盡快 + 密封
要降低食物上的致病微生物繁殖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食物烹飪好以后,盡量縮短在“危險溫度區(qū)”狀態(tài)的時間。通俗的講,就是任何食物只要你不準備吃了,就應該盡快降溫至4℃以下保存。
盡快到底是多快?
哪怕是一盤熱氣騰騰剛出鍋的菜但你不準備馬上吃,也可以密封起來,放進冰箱。
總之一個原則,趁熱放,越早降溫越安全。
這里要特別強調下,食物要生熟分開,蔬菜水果分開,密封保存。既可以讓食物不串味兒,還能減少水分蒸發(fā),好處多多。
除了做好的菜,買回來的不準備馬上吃的菜,也要盡快放冰箱。生肉、禽肉、海鮮、蛋類及其他需要冷藏的食品,都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如果室溫超過32℃,這個時間要縮短到1小時。專家提醒金銀潭醫(yī)院消化科副主任程海林介紹,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或不伴發(fā)熱,兒童發(fā)熱多見,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休克。
夏季來臨,氣溫升高,食物容易變質,進食不潔食物后,最短幾個小時即可發(fā)病,起病急,主要表現(xiàn)為上吐下瀉,腹痛多以中上腹疼痛為主,腹瀉輕者每天數(shù)次,嚴重者每天十余次,侵襲性細菌感染者因腸道黏膜破壞可出現(xiàn)黏液膿血便,部分患者還伴有發(fā)熱、頭痛、肌痛等癥狀。如有上述癥狀,請迅速就醫(yī),避免拖至重癥。
來源: 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