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患者在醫院就診,相信都會到放射科進行檢查。但很多人對于檢查項目有什么區別,一直都沒搞清楚。到底X光、CT、磁共振有什么不同?又該如何選擇?

首先我們要知道,醫院院放射科由三個部分組成——DR(數字化拍片機器)、CT(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

DR檢查就是X光檢查。骨骼和鈣化灶等較為厚重的組織,吸收的X光線較多,穿透人體中余下的X線較少,因此形成白色圖像;呼吸道、胃腸道等質地疏松的器官,吸收X線少,在影像上呈現黑色。

CT實質上與DR相似,都是X光檢查的分支之一,它可以對人體部位進行斷層掃描,經過計算機處理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塊面包切成片來看。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經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成像后可以觀察正常組織與患病部位之間的差異。

上述三種影像學檢查各有優勢,醫生會從最適合疾病檢查的角度,以及經濟負擔、檢查的難易度和檢查時間的長短等來考慮。有時候會多種檢查進行補充。

(一)中樞神經系統

【腦出血】首選CT,出血在CT上可清晰顯示,而且檢查速度快。

【腦梗】為節約時間一般首選CT,但CT敏感性不如磁共振,磁共振在腦梗發病后數小時便可反映出來。在病情允許下,建議檢查磁共振。

【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脊髓病變】這些炎癥或是腫瘤類的疾病,磁共振優于CT。

(二)骨骼、肌肉系統

【骨折】如果是外傷導致骨折或是懷疑骨折,首選是X光,檢查方便、費用相對低,如果不能明確診斷再選擇CT。

【關節】關節和脊柱等的骨質退變(老化)首選CT或磁共振。但如果是關節炎、關節肌肉、韌帶損傷等首選磁共振。

【骨骼腫瘤】若懷疑骨骼病變首選X光,方便、經濟。如果想進一步觀察軟組織和周邊結構侵犯可選擇磁共振。

(三)呼吸系統

排除肺部的早期腫瘤,或發現異常需要進一步確診者,可選擇CT。

常規體檢中X胸片,對肺癌早期篩查的意義不大,國際上公認的篩查肺癌最有效的方式是低劑量的螺旋CT。

(四)頭頸部

【耳部】中耳乳突首選CT。內耳可首選磁共振。

【頸椎】優選磁共振成像。CT可以作為觀察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的有力補充。

【甲狀腺】首選超聲和超聲引導下的穿刺,如果要看是否有腫瘤侵犯或轉移,可做CT及磁共振。

來源: 孫丹 武漢市肺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