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是指機體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體內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謝后,或參與構建組織器官,或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必要過程。
那么吃飯要講科學:“吃”是與人俱生,與人并存。“吃”是人們維持生命的頭等大事談“吃”的問題,首先要談談人為什么要“吃”?正確的回答應該是:為了攝取維持生命和各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營養而“吃”。
“營養就像日記或工資表一樣,是每個人的切身問題。它能決定你的容貌、言行與心情,無論你是憂郁或快樂、美麗或平庸、思路清晰或混亂、心理或生理的年輕或衰老;對工作感到愉快或厭煩創新求變或是墨守陳規等,都與營養有關。每天所吃的食物,可以決定你在一天的工作后,是精神愉快還是精疲力竭。簡單地說,它能影響你的人生,營養越好,收獲越豐富……”美國著名營養學家阿德勒·戴維斯在其暢銷全球的營養學專著《吃的營養科學觀》中說。
何謂“吃飽”和“吃好”呢?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樣,從營養學的觀點來說,“吃飽”就是滿足人體對熱能的需要,“吃好”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種營養,能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生理活動及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需的各種營養,保證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吃出健康,延年益壽。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吃飯不僅與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而且與民族的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聯。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衛生條件得到普遍改善,許多傳染性疾病沒有了。但是,事物往往具有雙重性,近年來,卻出現了過去很少有的營養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和冠心病等,這些“富貴病”也有人稱為現代“文明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所謂“一胖百病纏”之說并不夸張,已知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有幾十種之多。肥胖還能引起精神心理上的異常。肥胖,帶來求職、求偶的困難,與人交往減少,生活失去色彩等等。還有人錯誤的認為,大魚大肉才是營養,筵席越豐盛,也就越有營養,甚至追求高檔次、高標準的吃喝、如此無節制的猛吃,猛喝,其危害十分嚴重。
飲食能養身治病,亦能傷身致病。因此我們應當講究合理膳食,食物相宜,亨調得法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的心理衛生等等。
過去我們把營養當著知識,今天我們不得不認識到:營養不當就是病!“病從口入”“老從口入”“癌從口入”之說,并不是一句空話,如今己是到處可見的事實。
“食以衡為先”平衡膳食就是指膳食中提供的各種營養素,不但數量充足,而且營養素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使膳食更適合人體生理的需要。為了達到平衡膳食還應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如在一日三餐中,提倡: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等等。
所以研究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及人體攝取和利用這些成分以維持、促進健康的規律和機制,在此基礎上采取具體的、宏觀的、社會性措施改善人類健康、提高生命質量是營養學的目的。
平輿縣西洋店鎮中心衛生院
科普醫生:陳小麗
來源: 科普中國.疾病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