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他是地道洪雅人,聞名全國。他是中藥泰斗,中藥臨床藥學學科倡導者、開拓者;他的學術期刊和榮譽證書不勝枚舉。他是祝之友,主任中藥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第三屆四川省十大名中醫,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

強業務,學習研究成果豐碩

1967年從四川省中藥學校中藥專業畢業后,祝之友赴高原藏區從事中醫藥藥學工作,為民族地區、駐地部隊衛生室培養了一大批臨床藥學人才,同時開展了對高原中草藥的調查、采集和研究項目,并提出高原疾病和高原中草藥的臨床應用。

1976年內調洪雅后,祝之友致力于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研究,為臨床醫生、患者安全合理用藥保駕護航,受到各級醫生和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

1984年開始,祝之友倡導和踐行中醫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和中藥處方點評工作協助和監督臨床醫生合理用藥、安全用藥,防范中醫醫療風險。

2013年,洪雅縣中醫醫院建立全國僅有的兩個中藥方面傳承工作室之一的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內存中藥原植物臘葉標本、中藥材、中藥飲片萬余份,覆蓋中藥、臨床藥學、中藥飲片質量、中藥輔料、中藥鑒定等內容研究。“目前,已接納千余名學生參觀學習,指導川內各大企業完善中藥飲片質量和生產規范。”祝之友說。

濟蒼生,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祝之友說,中醫中藥的根在中國,我們要推動有數千年歷史傳統的中醫醫藥學的進步,豐富生命科學內涵就必須創新,必須創新中醫臨床藥學基礎理論,開展中醫臨床藥學理論研究與應用是振興傳統醫藥學推動中醫中藥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

祝之友首先在全國中醫醫院開展中藥品種理論與中醫臨床藥學研究,特別在國內首先開展《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湯方藥物古今有別的臨床藥學研究,系統解讀了《神農本草經》,并形成《傷寒論藥物古今變異與臨床研究》《神農本草經解讀》等專著。他從中藥名稱、入藥品種、入藥部位、臨床性味、加工炮制、服用方法等方面對中藥進行了系統研究,糾正中醫臨床用藥錯誤。

“我們力薦國家設立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開展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想辦法解決多年來中醫藥界‘重醫輕藥’這一頑疾。”祝之友說,要挽救目前傳統醫藥學的災難,比如中藥名稱的最早出現與中藥實際品種與入藥部位最早進入臨床使用,均有較大的年代差異,有些相差1000年以上,這些問題一直未引起現代中醫教學和臨床醫生的重視,“隨著中醫臨床藥學的開展和中藥品種理論與中醫臨床用藥工作的深入開展,這些傳承與缺失問題得到了解決,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

重科教,人才培養持續發展

“要拯救中醫必須先拯救中藥,要拯救中藥,就必須先拯救臨床中藥人才。”祝之友積極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教學和人才培訓,先后在澳門科技大學以及全國各地中醫藥大學開展中醫臨床藥學宣講,為國內外學術班授課160余次,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和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班授課多次。

“把如何振興中醫藥,開展中醫臨床藥學研究工作貫徹始終,糾正臨床中藥學內容在中醫藥教材和人才培養的錯誤觀點,特別是《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的傳承與缺失,極力倡導四部經典的學習。”祝之友在全國招收中藥臨床藥學人才學徒,主任中醫師和主任中藥師共計120余人拜在門下,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除洪雅中醫藥專家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外,國內還成立祝之友工作室四個分站:雙流區中醫醫院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分站、昆明市中醫醫院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分站、遼寧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分站、山西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祝之友傳承工作室工作站。

如今,在祝之友洪雅的工作室里,他和其團隊收集整理了全縣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標本10000多種,這些都是洪雅中醫藥產業最可貴的資源。下一步,他將利用現有場所打造中藥標本館,讓該場地成為洪雅中醫藥產業科普、教學和宣傳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窗口,結合洪雅地道藥材特色,向群眾普及藥品安全知識及中藥文化,提高群眾對中藥質量的鑒別能力,保障群眾用藥安全。中藥標本建成后將向公眾免費開放,為服務及推進洪雅道地藥材、地產藥材的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發揮有效作用,促進中華文明瑰寶煥發新的光彩,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來源: 洪雅科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