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每到春天的尾梢
很多娃都會爆發的靈魂質問
其實,你爸媽小時候也問過
只不過被他們爸媽
也就是你們的爺爺奶奶叉腰一聲吼
不都吃蟲嘛就你事兒多!
還不快放生了去!
嚇得一溜煙兒,把小蛤蟆跟疑問
都甩進育秧的田里去了
現在的家長就會帶娃觀察兩棲動物的變態發育
圖源:科普蘇州粉絲櫻桃
真是個跨越代際的懸案吶
是我養的過程中被隔壁王小毛偷換了
還是小青蛙被入侵小蛤蟆吃了
總不能是被我養變異的吧
嗯,事實證明是咱自己
想多了…
真相從來只有一個,那就是
你養的本來就是蛤蟆的蝌蚪呀
本期小科君后臺
蘇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蘇州市林業站、蘇州大學生態研究所
感謝科普蘇州粉絲性感小兔腿、櫻桃
瀟潔、susan、楊小Q、夏水道
01.
親,蟾蜍也是從蝌蚪長大噠
癩蛤蟆,也就是動物學上的蟾蜍。它跟蛙類都屬于兩棲類無尾目動物,都要冬眠,它們的幼體也就是蝌蚪都要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變態發育的成體上岸后,用肺和皮膚呼吸。
所以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其實應該是雙男主的呀,青蛙王子和癩蛤蟆(原諒以貌取蛙的人類視角)。
02.
那為啥我撈的總是蟾蜍的蝌蚪?
因為,三四月里,全國大部分地區忙著抱對產卵繁衍后代的主要是蟾蜍呀!
以咱們大蘇州為例。
當氣溫回升至10°C以上,中華蟾蜍就收到了蘇醒的信號。它們2月中下旬****開始抱對(有時能提早到1月),**月底就能有娃。**然后才是鎮海林蛙、黑斑側褶蛙、飾紋姬蛙、金線側褶蛙、中國雨蛙、澤陸蛙、虎紋蛙、棘胸蛙、花臭蛙。
2月蘇州野外,抱對爬行的中華蟾蜍
中華蟾蜍,也是蘇州地區唯一的蟾蜍科動物
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如果把老師們的監測現場拍成小電影的話,蘇州春天里第一波小蝌蚪就是這樣誕生噠:
情人節前后,某個乍暖還寒的淺水洼邊,隔著香蒲或蘆葦枯黃的葉子,你就能聽到一只或者幾十只丑丑蟾蜍在溫柔的“咕咕”聲。
不一會兒,從遠處爬來一只雌性蟾蜍。鳴聲戛然而止。雄蟾以迅猛地方式撲向雌蟾,兩只前肢從腋下摟住對方,然后就像咔噠上鎖了一樣抱住不動。接著,就見抱對成功的兩只蟾蜍爬過長長一段路,鉆進遠處的水洼子……
4月底,在淺水塘抱對的黑斑側褶蛙
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個么,什么叫抱對呢?
嗯,很多人在春寒料峭的野外,看到一只大蟾蜍背著小只一點的蟾蜍時,常常會感動地說:看,這就是動物間的母愛!提醒一下:媽媽背著的不是娃,是娃它爸哈。
抱對,就是字面意思,不是交配。**蛙類和蟾蜍的繁衍都是靠體外受精,**抱對有助于刺激兩性同步產卵排精,這樣,精子就可以利用在水中運動的能力游向卵子,形成受精卵,卵再發育成蝌蚪(這過程眼熟不,像不像很多人家給孩子科普寶寶是怎么來的)……
03.
那青蛙的蝌蚪都去哪兒了呢?
蘇州市林業站、蘇州大學生態研究所、蘇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歷時3年,針對環太湖、環陽澄湖、上方山以及長江蘇州段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專項監測過程中發現:
蘇州常見9種蛙類,除鎮海林蛙的繁殖期跟中華蟾蜍相近之外,其他的都比它晚。
鎮海林蛙
起初被認為是日本林蛙,后被定位為獨立物種
繁殖期12-4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黑斑側褶蛙
最典型的青蛙,又叫田雞,叫聲“呱呱呱”
清明前后出蟄,4月底5月初才見蝌蚪
背部有不規則黑斑,中間有淺色縱脊線
圖源:宋生林
金線側褶蛙
在江南跟黑斑側褶蛙一樣常見,叫聲ji-ji
身體多綠色,兩側各有一道較寬的黃色褶線
4月底出蟄,6月才進入繁殖高峰
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至于不到拇指大小的飾紋姬蛙,藏在蘇州郊外山澗石縫間的花臭蛙、棘胸蛙,它們的繁殖期能從春天延續到夏末秋初吶!
飾紋姬蛙
繁殖期3-8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中國雨蛙
在快要下雨之前鳴叫最為頻繁
繁殖期4-5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澤陸蛙
繁殖期4-9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虎紋蛙
體大,外號亞洲牛蛙,為30年間蘇州重現蛙類
繁殖期5-6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棘胸蛙
又名石雞,因味美一度遭濫捕
蘇州近年發現的物種新紀錄
繁殖期5-9月,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花臭蛙
繁殖期7-8月,圖源蘇州市林業站
04.
蛙和蟾的小蝌蚪長得不一樣嗎?
蟾蜍的卵,通常會排列在長管狀膠質的卵帶內,像黑色的鏈珠,一根能有2-3米長。
常見的青蛙的卵,則是單獨的顆粒狀簇擁在一起浮在水面上。
圖1-2:產卵中的中華蟾蜍,看白色箭頭
圖源: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
圖3:從卵到幼蛙的黑斑側褶蛙
圖源:科普蘇州粉絲夏水道
經過數天孵化,卵變成小蝌蚪。
蟾蜍的蝌蚪,頭圓尾尖,像個黑色的逗號**,喜歡聚在一起。**如果你在池塘里看到黑壓壓一群蝌蚪活動,大概率是蟾蜍的蝌蚪。
青蛙的蝌蚪喜歡分散活動。常見的青蛙蝌蚪通常偏黃或棕色(接近爸媽的膚色),背部有斑點,尾巴像披針形樹葉。
圖左:黑斑側褶蛙的蝌蚪、變態發育過程
圖右:中華蟾蜍的蝌蚪、變態發育過程
圖源:科普蘇州粉絲櫻桃、susan、瀟潔
部分蛙類的蝌蚪接近透明,比如咱們蘇州就有的飾紋姬蛙、雨蛙。
飾紋姬蛙的透明蝌蚪,圖源蘇大生態研究所
在野外的蝌蚪,以藻類等浮游生物為食,一般在水里長20-30天,或者1-2個月才能變態為幼蛙或蟾上岸,前提是沒有被魚鳥、蛇,甚至虎紋蛙、牛蛙等大型蛙類的蝌蚪吃掉。
以及,**它所處的水洼足夠淺,夠它最后上岸一跳,**否則長時間上不了岸,用肺和皮膚呼吸的幼蛙或蟾也會被淹死!
好了,知道為啥你養的小蝌蚪最后都變成癩蛤蟆了吧。最后,咱們在蘇州看到的所有野生蛙類和蟾蜍,都屬于各級保護動物,所以,小蝌蚪最好還是讓它們在自然環境中成長,不要隨便抓回家哦。
確實因為觀察學習的需要,把它們養大后
記得速度讓它們回歸大自然哦
編輯:金子
攝影:如圖標注
來源: 科普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