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糖尿病的發病過程較長,而且找不到明確的發病原因,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不規律、超重或肥胖缺乏運動、情緒易波動、作息時間不規律等等,這些都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后期出現胰島素活性減弱、胰島素抵抗,最后導致了肝臟調控血糖的能量下降,這時就要檢討自己都有哪些影響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過量飲酒等。
生活方式干預+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首選方案,也是要貫徹始終的治療方案,生活方式里合理膳食占有較大的比重。
我們說的糖尿病醫學營養干預主要是指科學飲食,要飲食結構合理,營養均衡,根據營養狀況評估結果,適量補充微量營養素,給與身體充足的營養素,使身體各器官逐漸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功能。口服營養補充是一種有效的營養支持方式,醫護人員作為與患者最密切接觸的專業人員,在NST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1年10月中華醫學會發布的《提高口服營養補充依從性臨床管理實踐的專家共識》顯示,2016年我國一項納入3200例醫護人員的全國性調查發現,僅12.48%醫護人員掌握的營養知識水平達優秀,而64.39%的醫護人員甚至未達合格水平,提示我國醫護人員對營養相關知識缺乏程度較高,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營養相關的教育或培訓。
飲食要注意以下問題:
1、食物多樣,養成和建立合理膳食習慣。膳食管理和治療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應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做到食物多樣、主食定量、蔬果奶豆豐富、少油、少鹽、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時,保證每日能量適宜和營養素攝入充足。
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以全谷物、各種豆類、蔬菜等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應有蔬菜,每天應達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類和大豆,常吃魚、禽,適量蛋和畜肉,這些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減少肥肉攝入,少吃煙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類制品,控制鹽、糖和油的使用量。
2、能量適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預防消瘦。
推薦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營養素占總能量比分別為:蛋白質15%~20%、碳水化合物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相當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總量為200~300g)、脂肪20%~35%。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保持體重在理想范圍,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疾病的發生發展風險。我國成人健康體重的體質指數(BMI)應保持在18.5~23.9kg/m2之間。從年齡和降低死亡風險考慮,65歲以上老年人可適當增加體重。
肥胖患者減重后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減重3%~5%,即能產生有臨床意義的健康獲益。建議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個月減少1~2kg的速度,3~6個月減少體重5%~10%。
3、主食優選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響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應該學習選擇主食類食物和計量。
血糖生成指數(GI)是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的相對指標,選擇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多選擇低GI食物(見附表1)。
GI≤55,為低GI食物;
55<GI≤70,為中GI食物;
GI>70,為高GI食物。
低GI的食物在胃腸內停留時間長,吸收率低,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動比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主食定量,不宜過多,多選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等低GI食物,應占主食的1/3以上。
4、積極運動,改善體質和胰島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運動,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要占50%以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騎車、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無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運動,如啞鈴、俯臥撐、器械類運動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運動前后要加強血糖監測,避免低血糖。
5、清淡飲食,限制飲酒,預防和延緩并發癥。
預防和延緩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重點是強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研究證據表明,食鹽攝入過多可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風險。飲酒會擾亂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藥,導致血糖波動,過量酒精攝入還可損害人體胰腺,引起肝損傷,也是痛風、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等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6、規律進餐,合理加餐,促進餐后血糖穩定。
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是維持血糖平穩的基礎。規律進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時間相對固定,定時定量進餐,可避免過度饑餓引起的飽食中樞反應遲鈍而導致的進食過量。不暴飲暴食,不隨意進食零食、飲料,不過多聚餐,減少餐次。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時間加餐,以及選擇何種零食,應根據患者具體血糖波動的特點來決定。
來源: 營養與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