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冰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崗更湖周圍的濕地就迎來了第一批客人——赤麻鴨,赤麻鴨在遷徙途中已經配對結雙,來崗更湖尋找合適的地點筑巢繁殖后代。赤麻鴨喜歡在濕地里筑巢,因為小赤麻鴨出生后第一時間必須來到濕地中的河水里,否則它們就不能繼續生存下去,但濕地水多洞穴少,赤麻鴨選擇筑巢的地方并不多。一對赤麻鴨在寶音圖濕地尋找了十幾天,夫妻倆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筑巢的好地方:濕地小河邊一顆枯死的榆樹,榆樹雖然已經枯死多年,但仍然那么高大,那么結實,枯死的榆樹干中有一天然洞穴,赤麻鴨夫妻丈量了一下尺寸,恰好適合筑巢,待兒女出生后,直接從樹洞跳到水中。赤麻鴨夫妻選擇好安家地點,非常高興,夫妻倆開始搭建自己的房屋,有的銜草,有的銜羽毛,正當它們干得熱火朝天時,一對大鳥飛來了,大鳥在寶音圖濕地上空邊飛邊叫,好像告訴濕地上所有的鳥,赤麻鴨聽到大鳥“我來了”的叫聲,嚇得急忙隱藏起來,大鳥落地了,赤麻鴨夫妻凌空飛起,它們不得不放棄已經建造的巢穴,再去遠處尋找新的家,嚇跑赤麻鴨的大鳥叫白枕鶴。
白枕鶴又叫紅臉鶴、紅面鶴,是隸屬于鶴形目鶴科鶴屬大型涉禽,一種典型的濕地水鳥,也是鳥類長距離遷徙的代表物種之一。白枕鶴體型與丹頂鶴相似,但略小于丹頂鶴,比白頭鶴大,身高約130公分上下,體重約5.6公斤左右,壽命可達28年以上。它眼膜呈暗褐色,嘴黃綠色,腳紅色。前額、頭頂前部、頭的側部及眼的周圍裸出部,均為鮮紅色,臉頰部與喉部為白色,身為灰色,尾部為白色。《三國》作者吳陸璣《毛詩陸疏廣要》里描寫白枕鶴:“蒼色者,人謂之赤頰。”古人稱白枕鶴為“赤鶴”,現在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鳥譜》就有“赤鶴”的影子。現在人們形容白枕鶴的形象是:腳蹬紅馬靴,身披灰色衣,頭頂紅色帽。
白枕鶴主要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蘆葦沼澤和水草沼澤地,也棲息在開闊的河流及湖泊岸邊的沼澤地中。繁殖有兩個地方,一是東部種群,主要集中在中國的黑龍江齊齊哈爾、烏裕爾河下游、三江平原、吉林向海、莫莫格、內蒙古達里諾爾等地。越冬于江西的鄱陽湖、江蘇的洪澤湖、安徽的菜子湖等地。二是西部種群,繁殖于俄羅斯貝加爾湖以東,一直到俄羅斯遠東的烏蘇里地區。越冬于朝鮮和日本。
據2012年第五次全球《水鳥種群估計》的結果,白枕鶴全球種群數量不超過6000只,中國約有1000只,因其瀕危程度,中國在2021年初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由原來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國際上,白枕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收錄在《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瀕危等級為易危,還被《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1中。
遷徙的白枕鶴是如何在達里湖停歇的?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為遷徙飛鳥佩戴衛星跟蹤技術(鳥佩戴環志)發現在蒙古國及俄羅斯繁殖的白枕鶴,每年秋天會飛過錫林郭勒草原,在內蒙古的多倫縣、河北沽源縣及內蒙古達里湖等地停歇,然后在渤海灣短期停留再一直向南,經過山東、安徽等省最終到達江西省的鄱陽湖濕地越冬,來年春天,它們再經過相同路線返回位于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繁殖地,如此循環往復,完成它們生命的一個個輪回。
白枕鶴在達里湖停歇的很多,在這里繁殖的并不多。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幾年監測在達里諾爾繁殖的白枕鶴數量為:2012年5月崗更湖葫蘆嘴為6只,2012年7月南河口濕地為12只,2012年8月崗更湖塔頭濕地為10只,2015年4月崗更湖塔頭濕地為2只,2015年9月崗更湖葫蘆嘴濕地為9只,南河口濕地為3只,2015年10月崗更湖葫蘆嘴濕地為7只,2020年7月崗更湖葫蘆嘴濕地為3只,2021年9月崗更湖葫蘆嘴濕地為12只,南河口濕地為3只,2022年8月7日,中國林業大學賈亦飛博士帶領白枕鶴專門研究團隊對達里諾爾保護區白枕鶴繁殖情況進行了調查,他們僅憑肉眼就發現在達里諾爾濕地繁殖的白枕鶴就有6家,且都有了幼鶴。根據保護區監測記錄和賈亦飛博士研究表明,在達里諾爾保護區濕地繁殖的白枕鶴數量和分布區域相對穩定,都屬于人為活動和人為因素干擾較少的區域,對于濕地深處,因為監測設施及技術受限,無法監測到在那里繁殖的白枕鶴,事實上在達里諾爾濕地繁殖的白枕鶴比監測記錄的數量要多。
在達里諾爾繁殖的白枕鶴3月末到達,來時就是一雌一雄,夫妻來后先占領領地,把干擾它們夫妻生活的鳥類全部趕跑,然后夫妻在濕地中共同營巢,巢穴建在蘆葦沼澤或水草沼澤中,一般離水面10公分以上,巢穴主要由枯蘆葦、三祾草、苔草、蘆葦花葉構成,巢穴呈淺盤狀,直徑80至120公分左右,離水面7至16公分左右。白枕鶴有利用原巢穴繁殖的習慣,監測表明,在崗更湖濕地做巢的白枕鶴幾乎都是利用原巢穴,這也說明來達里諾爾湖繁殖的白枕鶴每年來的基本都是同一家子。
白枕鶴來到繁殖地不久,雄性白枕鶴就開始向雌性白枕鶴求愛,這時的雄鶴異常興奮,穿著紅長靴,戴著紅帽,披著灰衣,拖著白尾,高挑均勻的個頭出場了,它緊隨著雌性白枕鶴,努力地伸著長長的脖子,翅膀羽毛全部打開,但羽毛排列有序,尾巴朝向雌性白枕鶴,對著空中長鳴,脖子一會兒彎曲,甚至彎曲成幾個彎,一會兒脖子伸直,鳴叫的更加有力,它圍著雌白枕鶴,邊唱邊跳,一會兒跳起探戈,一會兒跳起芭蕾,但無論怎么唱怎么跳,雄性白枕鶴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雌性白枕鶴,它在觀察雌性白枕鶴的表情,如果雌性白枕鶴沒有理睬它,雄性白枕鶴絕不會持續地自討沒趣,它會放棄今天的求愛,待來天繼續去表現,直到雌白枕鶴答應為止。雌性白枕鶴如果答應雄性白枕鶴的求愛,雌性白枕鶴會配合雄性白枕鶴,它們會雙雙舞起來,唱起來。
白枕鶴產卵一般產兩枚,卵為橢圓形,呈灰色或淡紫色,卵上有紫褐色的斑點,卵的直徑為90至96公分和80至92公分,重167克左右。白枕鶴產出第一枚卵后就開始孵卵,孵卵夫妻共同承擔,當然妻子在孵化小鶴過程中比父親承擔的要多些,但無論誰在孵卵,另一只鶴總在巢穴周圍,一邊覓食,一邊警戒。
孵化期的白枕鶴非常警覺,時時伸著長脖子四處張望,遇到動靜,它們先隱藏起來,一動不動,如果感覺到有危險,擔任警戒的白枕鶴會悄悄地遠離巢穴,然后騰空飛起,向巢穴相反的方向飛去,它一邊吸引危險物的注意,一邊偵查危險物,此時擔任孵化的白枕鶴通常會一動不動地趴在窩上,如果它也感覺有危險,它會跑出離巢穴五十米以外才起飛,飛到離巢穴300米以外,落地后仔細地觀察,當確認沒有什么危險后,它們才會回到巢穴,繼續孵化,直到小白枕鶴出生。
29至30天,小白枕鶴就會破殼而出,保護區監測人員曾監測到小白枕鶴的出殼過程,他們對在葫蘆嘴濕地繁殖的一對白枕鶴進行了全程監測。這對夫妻3月末來到葫蘆嘴濕地,巢穴用的是原來的老巢,4月16日監測到白枕鶴夫妻正在孵化兩只卵,5月16日傍晚,通過望遠鏡看到一只白枕鶴不斷地翻著一枚卵,翻了幾下后,一只毛茸茸的黃色小白枕鶴從蛋殼里鉆出來,小白枕鶴出生后,一只白枕鶴繼續孵卵,另一只白枕鶴負責照顧剛出生的小鶴,但第二枚卵沒有什么動靜,直到19日晚,第二只小鶴才出殼。出殼后的小白枕鶴很快就能站立和行走,但不具備飛行能力,此時的小白枕鶴由爸爸媽媽共同照顧,一個領著覓食學本領,一個在一旁警戒,遇到危險,擔任警戒的白枕鶴發出警戒聲,另一只白枕鶴帶著小鶴藏到蘆葦或草叢中,擔任警戒的白枕鶴如果發現危險程度加大,它會突然起飛,并大叫,用來分散入侵者的注意力,負責照顧小鶴的白枕鶴悄悄地帶著小鶴往深水方向轉移,直到危險消除。
白枕鶴主要以植物種子、草根、嫩葉、谷粒、小魚、蝌蚪、蜥蜴、蝦、軟體動物和昆蟲等為食,取食時用喙(嘴)啄食,或用喙先撥開表層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種子及根莖,邊走邊食,覓食多數時間在白天,啄食時也非常警覺,啄食幾次就抬頭四處張望,一有驚擾,就會立即起飛離開啄食地。
白枕鶴領地性極強,它們來到達里湖畔,一旦占領了一塊領地,就會非常珍惜,雄雌白枕鶴每天都會在自己的巢穴中鳴叫,并在自己的領地上不斷地飛翔,以表示對巢穴和領地的占有和保衛。白枕鶴的領地較大,一般都在5平方公里左右,兩對白枕鶴巢穴間距保持在2公里以上。
10月下旬,在俄羅斯及蒙古國繁殖的白枕鶴陸續南遷,達里湖是部分白枕鶴南遷的一個驛站,2012年10月末,在崗更湖塔頭濕地曾監測到103只南遷的白枕鶴。白枕鶴南遷一直到11月份,在本地繁殖的白枕鶴也隨之南遷,遷徙時成家族群或數個家庭群組成大群一起遷飛,南遷的隊伍有大有小,但無論群大群小,都行動一致,特別機警,很遠處見到有危險者,就迅速起飛,起飛時有助跑階段,騰空后頸和腳自然前后伸直,兩翅不停扇動,飛行姿態非常優美。如果有掉隊的白枕鶴,會有其它白枕鶴留下照顧。保護區曾經在2021年11月見到一只受傷的白枕鶴,正要救助時,又飛來一只白枕鶴,這只白枕鶴找到受傷那只白枕鶴后,給它梳理羽毛共同覓食,還把薄冰啄開,讓那只受傷的白枕鶴飲水,看樣子它們應該是一對恩愛的夫妻,或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幾天后,這兩只白枕鶴也南遷了。
從中國乃至全球看,白枕鶴種群都呈下降的趨勢,達里諾爾保護區也一樣,如何保護這種瀕危鳥類?白枕鶴棲息繁殖地離不開濕地,現在東北、內蒙古東部近幾年天然降雨減少,加之人為因素,導致東北、內蒙古濕地面積不斷減少或退化,有研究表明,近20年黃、渤濕地面積減少了70%以上,保護區內的達里湖也萎縮了30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高原很多湖泊已經干枯,留給白枕鶴棲息繁殖的地方已經不多了,如果要讓美麗的白枕鶴與人類共存,就請保護好濕地吧。
白枕鶴 攝影 戚廣友
來源: 達里諾爾野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