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場雨后,干枯的貢格爾草原瞬間變了模樣,幾乎一夜之間,綠茸茸的草就冒了出來。這樣的年景并不多見,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們也不負光陰興奮地搶奪食物,搶占領地,挖洞筑巢。

六月的一天,居住在保護區的牧民賽西亞拉圖給保護區工作人員打電話,說在他家承包的草牧場里發現一只受傷的鷹,保護區接到電話后馬上派人前往救助。來到現場,見賽西亞拉圖守護著一只大鳥,大鳥的翅膀被纏在鐵絲網圍欄上,第一感官看,應該是一只猛禽。大鳥見來了許多人,不停地掙扎哀叫,顯得慌張不安,眼里流露出恐懼的目光。牧民賽西亞拉圖介紹,他今天來牧場放牧,聽到有鳥的哀叫聲,順著鳥叫聲才找到這只受傷的鷹,他本來想把這只鷹直接解救下來,但這只鷹過于兇狠,沒法靠近,所以給保護區打了電話。保護區工作人員仔細觀察這只大鳥,見這只大鳥身長80公分左右,羽毛以褐色為主,鳥的上體呈土褐色,下體呈暗土褐色,頭小而突出,頭頂羽毛濃密色彩較暗,羽翼隱約夾雜著較濃的褐色橫斑,尾部呈黑色也夾雜著褐色橫斑,胸部、上腹及兩肋夾雜著棕色縱紋,嘴黑色,腳淡褐色有毛,在鐵絲圍欄上撲騰時兩翼展示較長,發出粗啞喘息的叫聲,偶爾“嘎——嘎”地大叫。保護區工作人員通過仔細檢查這只鳥的特征并反復傾聽鳥叫聲做出判斷,這只大鳥不是鷹,應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草原雕。

鷹、雕都屬于鷹科猛禽類,形態和氣質差不多,人們有時鷹、雕、隼分不清,見到這些鳥,習慣都叫它們鷹。如何分辨鷹、雕和隼,一般情況來講,雕腿上有毛,并且個頭大,屬于大型猛禽,如金雕、白頭海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等;鷹相對雕來說就小了些,如蒼鷹、松鷹、雀鷹等,鷹腿上沒毛,只有桿,隼有長的羽翼,嘴短而寬,上嘴彎曲并有齒狀凸起,飛得較快,在空中直接沖向獵物。

簡單地區別:小型的叫隼,體長30至60公分左右;中型的叫鷹,體長50至100公分左右;大型的叫雕,體長80至180公分左右。

人們常說的“老鷹”,學名叫“鳶”,俗稱“老鷂子”,是中國境內唯一的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65公分,上體呈暗褐色并夾雜有棕白色,耳的羽毛呈黑褐色,下體大部分為灰棕色帶黑褐色縱紋,羽翼有白斑,尾部呈叉狀,空中飛翔時翅膀極少震動,好像在高空中懸著。常見于鄉村、城鎮附近,筑巢筑在高大的樹上,巢穴簡單由樹杈搭建而成,主要吃嚙齒動物,也襲擊家禽,就是人們常說的“老鷂子叼小雞”。

保護區工作人員好不容易控制住了這只草原雕。檢查它的傷勢,發現這只雕的右翅膀被鐵絲圍欄碰傷,有的羽翼被折斷,身體多處被鐵絲蒺藜扎傷。保護區工作人員給草原雕的傷口消毒并進行了簡單的包扎,然后把它裝進專用籠子拉到保護區救助站。

近幾年,保護區救助了不少這樣受傷的鳥,如大鴇、天鵝、鴻雁、雕、鷹等,這些鳥都是經過牧民圍封的草牧場時被鐵絲網圍欄撞傷或撞死的。現在,保護區的貢格爾草原都已經分給了本地牧民,成了牧民的放牧場或打草場,牧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草牧場,把草原一塊一片用鐵絲網圍欄圍起來,網圍欄一般高1.5米,圍欄上下都是鐵蒺藜,動物們都不敢靠近,一旦靠近,就會被扎傷,牧民這樣做雖然擋住了其他人家的牲畜侵占自家的草場,但對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來說,有時就是滅頂之災。

草原雕主要以草原鼠、草原兔、旱獺、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動物尸體和腐肉。它們的活動規律與嚙齒類動物活動規律一樣,大多早上7至10點和傍晚以后覓食。覓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守在獵物洞口,守株待兔式地等待,當獵物出洞后迅速抓住。二是棲息在高處眺望,然后在草原上翱翔,如果發現獵物,會快速地俯沖,猛地撲向獵物。這只草原雕就是在飛翔時發現了獵物,但它沒有發現獵物就在鐵絲網邊,當它急速俯沖到地面抓獵物時,翅膀撞到鐵絲網上,身體被鐵蒺藜扎破,獵物沒有捕到,差一點終結生命。

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最高2500米以上,以達里湖為中界,湖的南面為渾善達克沙地,湖的北面為貢格爾草原,沙地與草原結合,使保護區既有開闊的草原又有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草地,這種地理環境,非常適應草原雕的棲息和繁殖。

保護區內有嘎松山、砧子山、曼陀山等石頭山,石頭山有懸崖,山頂有堆積的石堆,草原雕就在石頭山的懸崖或石頭山的石堆上做巢。資料顯示,草原雕也有在高高的地面和土堆上做巢穴的,但達里諾爾國家級保護區還沒有監測到這種情況。

根據工作需要,保護區監測了一對在曼陀山懸崖上做巢穴的草原雕夫妻。

從曼陀山的山半腰被沖刷的痕跡看,在遠古時期,達里湖的水面曾到過這里,這么大的水面維持了很長時間。面對大湖那面的曼陀山,沖刷痕跡下面是長滿灌木喬木像饅頭一樣的山,沖刷痕跡上面是一段段陡峭的懸崖,懸崖有高有低,高的上百米,低的幾十米,懸崖上幾乎寸草不生,但因為地殼運動火山爆發而成,懸崖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洞穴距地面有五十米以上,由幾塊巨石堆積而成,洞穴呈方形,長寬有七十公分,洞深約兩米,巢穴建在洞當中。曼陀山在貢格爾草原和渾善達克沙地上是一座大山,草原雕站在巢穴門口,貢格爾草原、渾善達克沙地盡在眼中,每天早或晚是草原雕捕獵的時間,它們在巢穴前張望四周,尋找獵物,當它們確定目標后,就從容地飛起,向目標沖去。一只草原雕發現一只比自己大兩倍的野貓,野貓在小心翼翼地捕捉草原鼠,它離草原鼠僅兩米,看樣子草原鼠還沒有發現野貓,一邊啃食草根,一邊悠閑地玩耍,野貓把身子緊緊地貼在地上,匍匐著一點點前進,當它距離草原鼠僅一米時,猛地跳起,向草原鼠撲去,草原鼠還沒有反映過來,野貓已經叼住了它,正在野貓高興之際,草原雕也向野貓發起了攻擊,它在空中盤旋偵察中突然發力,向野貓撲去,就在野貓叼住草原鼠的同時,草原雕鋒利的爪子也抓住了野貓,然后抓起野貓騰空而起。另一只草原雕在洞穴口瞭望,它發現幾只獾正在渾善達克沙地挑逗攻擊什么獵物,好奇心鼓舞著它飛了過去,草原雕飛到獾的上空,盤旋幾圈后,見四只大小獾在攻擊一條一米多長的蛇,草原雕猛地俯沖下去,獾一心用在攻擊蛇上,沒有發現頭頂上的危險,當它們感覺有危險時,急忙躲藏,但為時已晚,草原雕鋒利的爪子已經抓住了一只獾的頭,其它獾嚇蒙了,緊緊地趴在地上,草原雕叼著一只獾飛走了。

4月中旬,這對草原雕產下第一枚卵(草原雕一般4至5月份產卵),陸續產了2枚(每窩產卵2至3枚,通常2枚),卵呈白色,帶有紅褐色斑點,卵大小約55毫米至55.5毫米左右,基本呈圓形。

草原雕產出第一枚卵后就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雕共同負擔。45天左右,小雕出殼,出殼后的小草原雕呈咖啡奶色,羽翼下有白色的橫紋,尾顯黑色,尾端的白色及羽翼后的白色帶與黑色的飛羽形成鮮明對比,羽翼上有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有v字形皮黃色斑。

因為第二枚卵還沒有孵化出來,草原雕夫妻需要一只在巢穴里孵化還沒有孵化好的卵,另一只要出去捕獵,除了自己填飽肚子,還要撫育幼鳥,待小草原雕全部孵化出來后,父母才一起出去捕獵,共同哺育自己的兒女。小草原雕一天天長大,食量漸漸增多,父母們更加辛苦,可以用早出晚歸這個詞來形容它們捕獵的艱辛。

55天后,8月末左右,小草原雕開始離開巢穴。離開巢穴前,小草原雕可以在巢穴門口的懸崖上自由地走動,父母捕獵沒有回來時,這些小雕走出巢穴,在懸崖上蹦蹦跳跳,一邊等待父母的歸來,一邊練練翅膀和膽量。要起飛的日子到了,父母把它們領到巢穴門口的懸崖邊,小草原雕望望腳下的懸崖,有些害怕,父母們不斷地展翅,好像在演示和鼓勵它們,太陽剛剛升起,草原的八月正是獵物最多的季節,雄草原雕“嘎”“嘎”叫了幾聲,跳下懸崖,飛到空中,他在空中翱翔了幾圈,“嘎”“嘎”大叫,像鼓勵孩子們,讓它們勇敢地跳下懸崖,飛出巢穴。雌草原雕聽到了雄草原雕的召喚聲,轉身鼓勵了一下孩子們,也叫著飛向空中,兩只小草原雕別無選擇,它們在懸崖上展開了翅膀,試探了幾次,勇敢地跳下懸崖,而后騰空而起,隨父母飛向了貢格爾草原、渾善達克沙地……

草原雕常見于北方干旱的草原,生活懶散,繁殖于西起新疆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河北、內蒙古東北部。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草原雕,繁殖后有的在這里越冬,有的10至11月份遷徙到南方。草原雕雖然遍布很廣,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它的影子,但各地都比較罕見,所以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晉升為國家一家保護動物。

10月末,被保護區救助的那只草原雕的傷完全好了,它換了羽毛,看上去更加漂亮成熟。這只草原雕已經不害怕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了,保護區工作人員給它喂食,它展翅迎接,也鳴叫歡送,隨著傷勢的好轉,它不喜歡這豐衣足食的生活了,它在籠子里翹頭以盼,迫切地想要回歸大自然。一天,保護區工作人員打開鳥籠,草原雕愣了片刻,警覺地掃視了一下周圍環境,看了看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然后煽動幾下翅膀,高歌鳴叫著飛向蔚藍的天空……

草原雕 攝影 王立杰

來源: 達里諾爾野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