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專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

劉合長期從事采油工程技術及裝備研發、工程管理創新與實踐,是我國采油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劉合率領團隊創建了采油工程技術與管理“持續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細分層注水、油氣儲層增產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關鍵技術;解決了尾礦資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儲量規模效益開發的重大難題。

以技術換市場

劉合作為采油工程領域領軍人物,30多年來,一直潛心于采油工程技術研發。用執著和熱愛,攻克了一項項世界性工程技術難題,助推了我國油氣工程技術的進步,引領了采油工程管理方式的轉變,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為了解國外石油工業最新的科技進展和技術,2001年,劉合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深造。經過一年的學習,劉合了解了加拿大及國際石油工業的發展情況和科技進展。回國后,劉合任職大慶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院長,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采油工程專業研究單位。

劉合帶領團隊深感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深入試驗現場,攻克了薄差層注水難關,將螺桿泵應用到油田聚合物驅油和三元復合驅油技術上,不僅使在國內各大油田應用,還打入了國際市場。2005年,“分層注水技術”和“聚驅提高采收率”項目成功進入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成功實現以技術換市場、換資源。與此同時大慶油田的特色優勢技術也在國內外得到相關認可。

提高科學管控,發展“雙提、雙降”

近幾年,疫情引發的全球消費需求嚴重緊縮,也使全世界石油消費劇降。 2020年4月,WTI原油期貨價格更是跌至-37.63美元/桶,跌幅超300%,原油期貨價格首次跌至負值。國內外石油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此,劉合建議,應建立國家層面油氣價格會商機制,科學預判油價變動趨勢,為油氣應急管理提供參考。并強調研發產業鏈風險分析與模擬系統,強化軟科學研究,制定實施新能源發展戰略,包括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的開發利用,加快形成以油氣為主、多能互補的綠色發展格局。

劉合還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探索油氣低成本成為必然。我們應樹立“一切成本均可降”的理念,大打科技攻關戰和效益提升戰。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進一步發展“雙提、雙降”的整體策略,提高單井產量和提高區塊采收率、降低投資和降低運行成本,面對新形勢“要進一步提高科學決策的精度和準度,提高科學管控水平;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為智慧油田打造堅實基礎”。

提高能源生產、轉化、利用效率

近幾年,由于受季節性和氣候的影響,以及全球經濟復蘇不均衡,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供需持續偏緊,部分省份還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電措施。劉合表示,“世界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百分之百由可再生能源供電,即便是能源轉型‘起步早發展快’的歐洲,也頻現電力危機”。

劉合稱,“基于煤電全天候可持續發電的特性,其在今后一段時間仍將承擔保證電力穩定供應的重任”。同時,他還指出,我國要努力提高能源生產、轉化、利用的效率。如果我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就可減少消耗13.8億噸標煤,并可大幅減少約35.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王慧蘭)

相關鏈接:

劉合院士簡介

劉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專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東地區技術支持中心常務副主任。

多年致力于采油工程技術及裝備研發、工程管理創新與實踐,是我國采油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創建了采油工程技術與管理“持續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細分層注水、油氣儲層增產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關鍵技術,解決了尾礦資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儲量規模效益開發的重大難題。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省部級科技一等獎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4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論文80余篇。

來源: 中科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