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紅心育“紅心”!鳳凰菖蒲塘村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陣暴雨過后,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的空氣分外清新,放眼望去,數千畝水果基地郁郁蔥蔥。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是站在這里品嘗紅心獼猴桃,說口感很好。”站在村口的農產品技術交流亭里,省政協常委、湖南農業大學教授王仁才笑著告訴政協融媒記者。
王仁才已經記不清來過這里多少次了,從2007年到廖家橋鎮擔任科技特派員開始,他和菖蒲塘村結緣15年,早已把這里當成第二故鄉。
作為全國知名的獼猴桃研究專家,王仁才多年來,用一顆執著的紅心,指導菖蒲塘村發展獼猴桃產業,特別是更優質的紅心獼猴桃,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成為了“榮譽村長”。村民們都說:“王教授已把論文寫在我們村的田間地頭。”
結緣菖蒲塘
“王教授,我鄰居家種的紅心獼猴桃最近有點問題,能不能請您指導一下?”
“沒問題,我明天上午過來一趟。”
在菖蒲塘村部,王仁才遇到了老朋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菖蒲塘村黨支部原書記王安全,他高興地接受了王安全的請求。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爛籮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是一個典型的干旱村和貧困村,山多、耕地少、缺水。為改變貧窮面貌,王安全等村干部帶頭到外省學習技術,率先在全縣引進水果種植,包括蜜桔、椪柑、柚子、獼猴桃等。
2007年1月,從新西蘭訪問留學歸來的王仁才,被派駐到廖家橋鎮擔任省農業科技特派員。“說實話,剛開始有點猶豫,因為剛回來學校事情特別多。”王仁才回憶道。
王仁才到菖蒲塘村時,這里已經種了幾百畝獼猴桃。今年71歲的王安全說,村里當時種的獼猴桃是“米良1號”,產量較高但味道一般,賣不起價,“不到1元錢1斤,還時常滯銷”,很多農民把種了10多年的獼猴桃樹砍掉改種椪柑。
村民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深深感染了王仁才。經過調研,他認為獼猴桃依然是最適合菖蒲塘村發展的產業。于是,他著手開展獼猴桃栽培新技術的試驗與示范。
短短一年,村民們就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示范田的獼猴桃樹產量比普通果園高出50%,果品糖度也明顯提高了2-3個百分點。果實品質提高,銷售價格也翻了番。大家的激情被點燃了,要果苗、學技術的幾乎打爆了王仁才的電話。
有了信任,王仁才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開始擼起袖子加油干,一方面對原有主栽品種“米良1號”進行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從四川引進推廣優質新品種紅陽獼猴桃。
紅陽獼猴桃有著紅紅的果心,切片擺盤分外好看,被村民稱為“紅心獼猴桃”。“紅心獼猴桃”品質好、味道佳,但種植技術要求高,對病蟲害抗性較低,并極易得有“獼猴桃癌癥”之稱的潰瘍病,村民們擔心種不好。
“別擔心,有我呢。”王仁才發動村里黨員帶頭種植,同時自己經常往試驗田里跑,一方面加強紅心獼猴桃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另一方面積極搞好技術培訓與咨詢指導服務。3年后,紅陽獼猴桃獲得豐收,果農種一畝收入可達2萬余元。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
“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很熟悉,沒想到他對果樹種植也那么內行!”2013年11月5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的新聞時,王仁才立馬打電話給王安全,王安全激動地講述了總書記考察菖蒲塘村的情況。
當年的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菖蒲塘村時,察看了成片的柚子林和獼猴桃林,詳細了解村里發展特色產業的情況。
“總書記很隨和,說話很親切,一路走,一路詳細詢問村里水果的品種品質、生長周期、適宜土壤、產量價格等,他叮囑我們,要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特色產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王安全告訴記者,總書記還拿起一個紅心獼猴桃,剝皮后慢慢品嘗,直夸獼猴桃“味道很好,口感不錯”。
總書記夸獎的紅心獼猴桃,傾注了王仁才無數心血。2014年間,村里的紅心獼猴桃得了潰瘍病,幾乎全軍覆沒,村民們急得焦頭爛額、手足無措。王仁才趕來指導后,幫助大家一起解決了難題。
總書記的叮囑,也激勵著王仁才為菖蒲塘村獼猴桃產業發展謀劃更大的藍圖。在他的指導下,村里獼猴桃種植走上了標準化種植和管理之路。原有的“米良1號”通過提質增效,能賣出一斤1.5元到2元的價格,紅心獼猴桃則能賣出一斤15元到30元的好價錢,兩種產品都供不應求。
作為省政協常委、省政府參事和致公黨員,王仁才還通過提案、建議、社情民意信息和“黨派直通車”等方式,為湖南農業特別是獼猴桃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在發展過程中,“兩顆紅心”也讓王仁才感觸頗深:“一是產品品質要好,紅心獼猴桃是深受市場歡迎的優質水果;二是產業發展也需要黨建引領(紅心向黨),村支書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產業才能發展得更快,影響更大。”
“如今村里水果產業發展面積達8000畝,其中獼猴桃5000余畝,包括數百畝紅心獼猴桃,2021年村里人均收入達2.8萬余元。”菖蒲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祖輝告訴記者,在產業帶動下,菖蒲塘村2016年成功脫貧出列,2020年入選全國扶貧交流基地,2021年獲評湖南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
日子好過了,該怎么感謝王教授?村民們想到了一個最樸實的方式。2020年,菖蒲塘村授予王仁才“榮譽村長”。“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獎勵。”王仁才高興地說。
把一件事情做好
7月17日上午,鳳凰縣獼猴桃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在菖蒲塘村召開,王仁才與湖南鳳凰獼猴桃科技小院的其他幾位專家一同參加。
2021年9月批復成立的湖南鳳凰獼猴桃科技小院,是湖南省首批16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之一,王仁才被聘為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他的幾位學生常駐菖蒲塘村開展科研與示范。
會后,王仁才帶著10余名村民到試驗田里普及技術、排查問題。正值酷暑,他的襯衫很快濕透。對他來說,風吹日曬是家常便飯,他也有一套“裝備”應對——隨身背包里帶著衣物、水杯和藥,頭上的棒球帽,可防止頭頂被獼猴桃樹枝刮到。他血壓高,妻子不放心,經常跟著他到處跑。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湖南各地下鄉,還有無數電話和微信咨詢。”這一趟來湘西,王仁才先到麻陽指導獼猴桃種植,爬了兩天山,去了多個基地,結果鞋幫子掉了,他只得臨時在縣城買了一雙新鞋。
作為湖南省獼猴桃產業協會理事長,王仁才手機里有4000多個微信好友,6100多個電話號碼,“80%跟獼猴桃有關”。由于他對湘西獼猴桃產業發展的貢獻,今年王仁才被中國農技協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在周祖輝看來,王仁才最大的特點是務實。“王教授經常到村里了解農民需要,及時解決問題,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所需,讓農民真正受益。”周祖輝感慨地說。
2020年9月,周祖輝作為唯一村干部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的基層代表座談會。“我當時提了一個建議,就是希望高等院校的專家能夠多到田間地頭普及農業科技。”周祖輝說。
15年來,王仁才見證了鳳凰發展的巨大變化。2007年,他和學生坐晚間綠皮火車到吉首,第二天早上才能轉車到鳳凰,再輾轉到村里,全程長達12小時。如今,長沙至鳳凰古城高鐵站只需2個多小時,下了高鐵到菖蒲塘村,只需20多分鐘車程。
在王仁才和相關部門的爭取下,今年9月,全國獼猴桃學術研討會將在鳳凰召開。
“人一輩子,至少要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研究獼猴桃40多年的王仁才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助力鳳凰縣建設成中國最大的優質獼猴桃基地之一,讓鳳凰紅心獼猴桃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推動獼猴桃成為湖南鄉村振興的主要高效水果產業。
對話
“把事情做成功是一種成就感”
**政協融媒:**這兩天跟隨采訪,發現你對鳳凰獼猴桃產業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種植生產,已經延伸到了品牌推廣等多個方面,這已遠遠超出了一個農業專家的范疇。
**王仁才:**我純粹只當專家的話,很多事情可能達不到這么好的效果。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要推動一個產業發展,除了具備科技知識和執著奉獻精神外,還要有綜合能力。要把你的技術研究、成果推廣、人才培養,與黨和政府所推行的方針政策及市場發展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
**政協融媒:**這么多年,菖蒲塘村的獼猴桃產業發展遇到各種困難時,有想放棄的時候嗎?
**王仁才:**說實話,也有過打退堂鼓的時候。曾經有段時間,當地一些干部群眾對已有良好基礎和發展前景的獼猴桃產業有畏難情緒,轉而發展其他產業,我還是挺失望的,但最終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我也堅持了下來。
**政協融媒:**這么多年為什么不遺余力地推廣獼猴桃?
**王仁才:**剛開始當科技特派員,每年包括路費在內的各種補貼,加起來只有幾千元,自己還要貼不少。現在漲了些,大概是1萬多元,可夠基本差旅費。目前為止,我沒有在鳳凰縣任何公司入股賺取收益。
如果一定要追尋原因,應該就是對獼猴桃的情有獨鐘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樸誠、奮勉、求實、創新”是湖南農業大學的校訓,也是我執著的內生動力。我在上大學時就參加全國野生獼猴桃資源調查,40多年來,即使在獼猴桃不被看好、科研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我也從沒有放棄過獼猴桃研究。
感受最深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推廣獼猴桃產業,我自掏腰包從微薄工資中支付差旅費。后來我成功申報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獼猴桃耐貯性生理機制研究”,有了1萬元研究經費資助,順利完成了相關研究內容,發表相關論文近10篇,奠定了我們在全國獼猴桃采后研究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地位。我就是這種個性,做一件事情要把它做成功,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科學家的精神。
**政協融媒:**那你覺得怎樣才算做成功了?現在目標達到了嗎?
**王仁才:**我的心愿是讓獼猴桃不僅成為鳳凰縣鄉村振興特色主導產業,而且成為湖南省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水果產業,讓湖南成為全國獼猴桃三大主產省之一。現在還在努力奮斗的征程上,大有希望,我相信它。
文/圖|政協融媒記者 劉敏婕 通訊員 吳東林
編輯|陳云根
(中國農技協湖南鳳凰獼猴桃科技小院、政協融媒)
來源: 農技協湖南鳳凰獼猴桃科技小院、政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