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種網紅食品風靡網絡,引發網友熱議,那就是“網紅鹽”。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一袋400克食用鹽價格在3元左右,但近來在網絡上,喜馬拉雅粉鹽、波斯藍鹽、法國灰鹽、鹽之花……形形色色的網紅進口鹽價格貴得驚人,某新西蘭片鹽100克售價119元,喜馬拉雅玫瑰鹽100克售價120元,夏威夷黑鹽113克售價148元,柚子鹽74克售價69.8元。這些鹽的價格與普通食鹽相比,在價格上高出國產普通鹽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些“網紅鹽”以“天然”“特定原產地”“天然礦物質”等為賣點,號稱可補鈣補鋅,營養更均衡。那么,“網紅鹽”到底是什么鹽,是真的有奇效,還是在收“智商稅”?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網紅鹽”更有營養?
很多“網紅鹽”自詡富含礦物質,如鈣、鎂、鉀等,能調節人體的酸堿平衡,真的是這樣嗎?部分“網紅鹽”以富含礦物質為宣傳賣點,然而,這些“網紅鹽”并未在產品包裝或標簽上標明所含礦物質種類和含量信息,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GB2721-2015)僅允許碘作為食用鹽的營養強化劑。另外,食用鹽只是調味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正常人每天食用鹽的攝入量不超過5克,這個食用量起不到“網紅鹽宣稱的調節人體的酸堿平衡的作用”。
而且熱賣的“網紅鹽”與普通食鹽在外觀上存在明顯差異,多為色彩艷麗的結晶狀粗顆粒,其艷麗的色彩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但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GB2721-2015)中對食用鹽的感官要求是:色白,味咸,無異味,結晶體,無正常視力可見外來雜物。顯然,這些“網紅鹽”的感官指標并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此外,“網紅鹽”大部分屬于粗鹽,沒有經過精煉的步驟,存在被鉛、砷、鋇等重金屬污染的風險。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把一款“網紅鹽”宣傳得很稀有,不過是一種營銷的噱頭,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給消費者制造一種“高大上”的消費錯覺。事實上,“網紅鹽”即便“吹”得天花亂墜,也不過和普通鹽一樣,其核心功能就是調味,在營養成分和價值上,都沒有多大差別,其核心成分都是鈉、碘等元素。它不是保健品,也不是營養品。
作為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理性消費,不交智商稅。
科學用鹽
民俗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鹽對于人體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無鹽分攝入,便可能有“低鈉綜合征”,表現為全身軟弱無力,腹脹不適。還有“低氯性堿中毒”,表現為嘔吐、氣急,甚至昏迷,所以,一定的鹽分攝入是必須的。但是鹽吃多了也有問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多危害,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中,‘吃鹽過量’排名靠前。在食用時,也要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量,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應不超過5g。有咸味偏好難以控鹽攝入量的消費人群可選擇低鈉鹽,因為食鹽的成分以氯化鈉為主,低鈉鹽是在鹽里加氯化鉀,提高食鹽中氯化鉀的比重、降低氯化鈉的比重。因為氯化鉀也有咸味,這樣兼顧口味和減鹽,對于多數人而言使用低鈉鹽是健康飲食之道,但腎功能有障礙的群體要慎用低鈉鹽。
圖片來源于作者
由于現在鹽的品類眾多,所以消費者要按自身情況來選擇食鹽,如甲狀腺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加碘鹽或不加碘鹽,生活在高碘地區的居民應選擇未加碘鹽,中老年人、孕婦和高血壓患者應選用低鈉鹽。
撰文:嘮科開腦洞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