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增高針在年輕家長圈中變得越來越流行。所謂增高針,其實是重組人生長激素的通俗說法。此前有媒體報道,一位媽媽因擔心兒子身高偏矮,“病急亂投醫”注射生長激素,一年下來花了很多錢,結果兒子只長高了1厘米。關于“身高內卷”,家長往往比孩子更加焦慮,注射增高針有哪些誤區?

內分泌科進入接診高峰

家長比孩子更焦慮身高

據了解,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家長對孩子身高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他們認為:“身高是一輩子的事兒,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就業、婚戀等重大問題。”“怕孩子因為個子矮自卑,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專業對孩子的身高有要求,還是高點好……”

除了希望孩子長到“正常值”的家長,不少家長對身高也很“卷”。朱高慧舉例說,她曾遇到一個被母親領來的男孩,身高已經長到174厘米了,母親希望男孩能再高一點,想借助生長激素長到180厘米。

據了解,早前全球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研究顯示中國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75.7厘米,19歲女性的平均身高163.5厘米。于是,害怕落后的家長開始將視線投到醫學手段上,希望將孩子再高一點。

生長激素不是想打就能打

生長激素,本是人的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具有促進代謝作用,可增長肌肉塊頭,還能促進人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骨的生長。而重組人生長激素則是通過重組DNA技術制造的與人生長激素結構一致的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在國內被大家廣泛熟知就是因為其在醫學上主要用于治療矮小癥,具有‘增高’的效果。”朱高慧說,但生長激素也不是想打就打。

“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家長不了解它的適應癥,甚至不了解它的副作用,認為只要對孩子身高不滿意就可以打。”朱高慧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部分非正規醫療機構對生長激素的管控就不那么嚴格。如,有些孩子的骨骺線(骨骺與干骺端之間的軟骨,在幼兒的x光片上表現為一條較寬的透光帶,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窄,當骨骺與干骺端的軟骨完全骨化后,此時骨骺線完全閉合,骨骼停止生長)已經完全閉合了,卻依然忽悠家長注射生長激素。

“有些非正規醫療機構在使用生長激素時沒有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沒有提前排除孩子是否存在潛在的腫瘤,代謝的風險等。”行業人士指出。

朱高慧介紹,考慮使用生長激素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評判:比如孩子目前的骨齡發育情況;身高與同齡人的差距;評估孩子現在的發育狀態以及發育的進程快慢;父母遺傳等。

如果孩子確定需要打生長激素,也需提前對孩子進行各項身體檢查。“首先要把孩子矮小的原因查清楚。孩子生長發育異常不僅僅只是跟生長激素有關系,營養狀況、疾病、內分泌、遺傳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高。”朱高慧表示,還要排除孩子體內是否存在與生長激素治療相關的風險因素。

此外,注射生長激素也可能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反應,比如注射局部紅腫、頭疼、血糖波動、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情況。朱高慧說,正因如此,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兒童每3個月要到內分泌科門診隨訪,進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監測與評估。

家長應樹立健康的“身高觀”

“從門診接診來說,90后、00后的身高比上一代普遍高一些。”朱高慧說,雖然身高很重要,但一定要用科學、合理的眼光看待。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身高過于激進,為了長高不惜嘗試各種方法,但有的家長又過于保守,認為孩子只是“長得晚”。

到底如何判斷孩子身高增長出現異常呢?簡單有效的方法是與同齡同性別群體比身高水平,看百分位數。具體來說,就是參照《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曲線圖》,找到自家孩子所處的身高百分位。身高值只要在第3和第97之間都屬于正常身高。如果孩子自身的曲線沿著其中的一條線平行上升,就表明生長速度正常,家長們不必為了追求中上等而盲目進補。低于第3位就可能存在生長遲緩、高于第97位可能存在生長過速,這時才需要進行醫學干預。

另外,孩子每年生長速度低于正常值;父母身高偏矮,但孩子學齡前的身高增長快,較同齡兒發育早;女孩8歲前有乳房變大、男孩9歲前出現睪丸變大等性征發育,身高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女孩月經初潮早于10歲,或月經初潮時身高低于145厘米;男童12歲前變聲,身高中等或以下等這些情況出現時,需要及時進行醫學干預。

朱高慧說,除了醫學干預外,日常的飲食、睡眠、運動、情緒對青少年的身高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家長應該在這些方面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