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什么,有哪些性質?

一、光為什么

今天初中生都知道,光是一種電磁波,毫無爭議。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光意義可大了,沒有光我們是沒法生存的,我們不僅需要白天的光明,看到外面的世界,更需要食物,各種植物的生長都需要光合作用。但是電磁波的概念,似乎遠遠不如光對我們重要,這是對電磁波的誤解。

自古以來,人們對光的理解就是今天說的“可見光”。光是一種波,有頻率有波長,可見光是波長在400nm-700nm之間的電磁波。在這個波段內光的顏色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紅光波長最長紫光的波長最短。

波長大于700nm的光我們叫它紅外線,盡管看不見,但能感受到它熱量更大,波長小于400nm的光叫紫外線,我們也看不到,但它傷害細胞的能力更強。不同的動物看見的光不同,蛇可以看到紅外線,蜜蜂可以看到紫外線。

還有伽馬射線、X射線,這在物理學中都叫光,是不可見光,同屬于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30萬千米/秒。

以上這些概念在牛頓時代就已經定型,但愛因斯坦發現光不僅僅是波,還是粒子。愛因斯坦假設,光在被吸收和產生能量時是粒子狀態,也就是一份一份傳輸的,所以可以叫光波、還可以稱作光線、還可以稱作光子。

這些都得到了驗證:光線,光在均勻介質中是連續的沿直線傳播;光波,光有干涉和衍射現象;光子,光照到物體上被吸收后,物體質量變大。

愛因斯坦進一步描述光,是一種能量態存在,沒有靜止質量。所以,愛因斯坦創立了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并推演出的質能公式E=MC平方,牛頓力學不能解釋的。

二、光是怎樣****產生的

先說太陽光,太陽的表面溫度是6000攝氏度,發射大量的光,熱的物體都發光。熱和冷是相對的,只要有一定的溫度就會產生電磁波的輻射。

究竟怎樣產生光子呢?通俗的說,一杯熱水放一會溫度就降低了,熱的物體一定要變涼,能量不會憑空消失,熱物體的原子核要吸附核外電子進入低能級狀態,電子發生能級躍遷,電子釋放出的能量以光子方式輻射出去。這樣,不同能量的光子表現出不同的波長和頻率,

以太陽光為例,太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表現為可見光約占44%,紅外線占了40%,剩余的是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微波以及其他無線電波等。

研究光的產生規律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給我們帶來了光明,白熾燈的發光原理就是通電后消耗的電能變為燈絲的內能,燈絲內電子能量升高,高能態的電子不穩定會躍遷到低能態,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20年前我們一直使用白熾燈,也就是以金屬鎢為燈絲材料,耐高溫不易熔斷,制造技術專家認為溫度越高產生的光越多,其實不然,白熾燈只有10%的能量屬于可見光,而剩下的為紅外線。換句話說你用十度的電,只有一度是用來照明的,剩下的部分都變成熱量耗散掉了。各式各樣的火焰也可以發光,發出可見光的效率都不理想,所以人類祖先使用的照明方式多是火焰,存在很大的浪費。倒是中國晉朝有個叫車胤的書生,謹慎勤勞不知讀書疲倦,知識淵博,學問精通,夏天用白絹做成透明的袋子,裝上幾只螢火蟲照著讀書。螢火蟲不發熱,今天稱之為“冷光源”,實現了電子能級躍遷的過程發出更多的可見光,LED燈具的制造技術就是“冷光源”,大大提高了電能轉化為可見光的效率。

來源: 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