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人秋季,人體常表現為津傷肺燥。此時,喝一碗熱湯,不僅能驅寒,還能補充營養。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飯喝湯的習慣,然而很多人卻不注意喝湯的時間,不僅沒有達到滋補身體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脾胃的負擔,影響了胃腸消化功能。
一般來說,飯前喝湯一方面可以起到潤滑口腔和食道的作用,從而防止干硬的食物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保護胃腸功能;另一方面,飯前喝湯有利于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加快腸胃的蠕動,提高胃腸對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率。
此外,飯前喝湯可以增加飽腹感,降低食欲,從而避免飲食過多而達到節食減肥的目的,建議喝200毫升到300毫升為宜。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一般建議喝50到100毫升為宜。
對于喜食面食的北方人來說,飯后喝一碗面湯被認為可以“原湯消原食”,即幫助食物消化。事實上,消化食物主要靠胃酸和胃蛋白酶。飯后喝湯容易稀釋胃液,進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長此以往,容易導致胃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癥狀。與此同時,飯后肚子已經處于飽食狀態,若再喝一碗湯會加重脾胃負擔。(▲宋添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限于科普宣傳,不作為任何商業用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
來源: 保健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