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已經在今年9月15日成功發射,作為中國打造的空間實驗室項目重要一環,天宮二號將成為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在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定位是目標飛行器,主要用于完成與神舟系列飛船的對接,同時也是一個實驗性質的空間實驗室。中國航天經過5年左右的準備,已經成功將天宮一號升級,研制出天宮二號,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天宮二號的運行模式繼承了天宮一號的發射后對接的思路,先發射空間實驗室,然后再發射載人飛船,在軌道上完成對接。與天宮二號任務配套的神舟十一號飛船,但與天宮一號任務期間對接的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有所不同。空間任務所有變化神舟十一號飛船的空間任務與前面天宮一號時期發射的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不同,神舟九號任務突出的是嘗試性交會對接,因此飛船首次增加了對接設備、軌道艙前艙門,中國航天首次嘗試手控交會對接。神舟十號任務的定位是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驗證神舟載人飛船與天宮飛行器這套組合的功能。在空間實驗方面,神舟十號任務期間就已經著手進行了軌道修復、空間科學實驗等附加項目。到了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經過九號和十號飛船的技術積累,中國航天基本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因此十一號飛船的空間任務開始向支持天宮二號運營、科學實驗方向轉變,更多地開展地球觀測、空間技術應用以及試驗。可以推測,在神州十二號以及以后的任務中,中國航天將逐漸熟練空間交會對接,開始常態化運行,同時建立空間站。畢竟空間交會對接本來就是基礎性的技術,每次飛船發射任務并非都要去驗證其可行性,一旦技術成熟后,交會對接就要為建設空間站服務。航天員數量減少神舟十一號飛船算是神舟系列飛船的最先進版本,中國航天經過前面十艘飛船的技術積累,如今的第十一艘飛船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已經做得很好,航天員的支持能力也更強。但是神舟十一號卻只有兩名航天員,原因在于十一號飛船將在軌道上逗留更長的時間。為了讓在軌停留時間延長,只能削減一名航天員,畢竟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的支持能力是個固定值,宇航員數量增加后支持天數就相對應減少。本次十一號任務期間,中國航天將進行更多在軌科學實驗,從神舟十號的15天在軌飛行增加到30天,這是一個新的突破。航天員在軌停留時間越長,對天宮二號、神舟飛船都是一個新的考驗,比如飛船一些部件工作時間肯定要延長,可靠性方面要更強。對航天員而言,15天延長到30天后對身體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航天醫學研究方面也是一個重大課題。1994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時期就創造了430多天的在軌停留時間,國際空間站任務期間,俄羅斯人謝爾蓋-克里卡廖夫累計太空停留時間達到803天。因此本次神舟十一號飛船減少航天員數量,延長在軌停留時間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科學實驗。為空間站建設奠定基礎神舟十號任務已經充分證明了長二F運載火箭與神舟飛船這個組合的可靠性,這是空間站建設的前提條件之一,即需要有足夠可靠的載人飛船。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有足夠成熟的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一號任務也將進一步掌握對接技巧。解決這兩大關鍵環節之后,空間站的建設就可以開始加速。因為載人飛船的核心要義是將人安全送上軌道,再安全送回來,因此載人飛船系統和交會對接至關重要。神舟十一號任務成功后,說明中國航天已經吃透了這兩大分系統,一旦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也進入常態化運營,那么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人員與物資運轉體系也基本健全。(資料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專家:羅輯,航空航天科普作者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