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0:46,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徐志遠主任醫師發了一條朋友圈:“凌晨,完成組里今天第8臺胃癌手術,盡量保持狀態,感覺和早上剛進手術室時不相上下。”

一天8臺胃癌手術,都是什么情況?

徐志遠醫生說,這8臺手術從6月14日早上9點開始第一臺,一直到15日凌晨1點左右結束最后一臺,平均一臺手術2到3個小時,其中有5臺是腔鏡手術,患者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5位男性 3位女性,8臺手術有6例是病情危重的晚期胃癌。

前天手術的8位胃癌患者中,5位男性,3位女性,都是首次手術。

“我們一般會根據病情復雜程度、嚴重情況來安排手術順序。”徐志遠醫生依次介紹了8臺手術的情況——

第一臺手術。患者是位大學老師,52歲,今年體檢時查出胃癌,是從外省趕來杭州手術的。徐醫生說,這位患者不僅是胃癌晚期,而且已經發生了淋巴結轉移,由于腫瘤的位置在胃的“出口”處,還有合并梗阻的情況,稍微吃一點東西,胃的出口處就會被堵住,非常棘手,手術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第二臺手術。患者是位84歲的老人,腫瘤已經發展到很晚期了,侵犯了腸道。由于長期吃不下東西,老人身體很弱,心肺功能也很差。“這樣的患者手術風險是很大的,我們也是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才為他切除腫瘤。”

第三臺手術,是腔鏡手術。患者是位54歲的女性,也是胃癌晚期。在此之前,她已經在外地醫院進行過多次化療,經過評估有手術機會后,才來到浙江省腫瘤醫院進行手術。

第四臺手術,是微創手術,也是這幾臺手術中相對比較容易的。這位53歲的男患者在體檢中發現胃部有腫瘤,好在還是早期,腫瘤也不大,沒有發生轉移,通過手術就能進行根治。“像這位患者的情況,預后也比較好,長期生存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第五臺手術。患者是位56歲的杭州本地阿姨,情況蠻嚴重——胃癌晚期,且發生了卵巢轉移,手術中胃和卵巢都被切除。

第六臺手術。患者也是位50歲出頭的女性,她胃部不適已經有幾個月了,吃不下飯、干嘔、反酸等,到浙江省腫瘤醫院檢查時,確診為胃癌中期。徐志遠醫生通過腹腔鏡手術,為她切除了腫瘤。

第七臺手術。患者是位55歲的男性,因為吃完東西經常嘔吐到當地醫院就診,確診為胃癌晚期。他的腫瘤位置也在胃的出口處,周圍淋巴結很多,且合并梗阻,手術有一定的難度。“胃癌早期的癥狀不是很明顯,像他這樣經常腹脹、嘔吐的,往往病情已經發展到比較晚了。”

最后一臺手術。凌晨進行。患者76歲,雖然也是胃癌晚期,但相比其他患者,他的腫瘤位置相對較好,且沒有發生轉移,通過腹腔鏡手術即可切除腫瘤。“這位患者身材較胖,很多人以為胃癌患者都很瘦,這是不靠譜的,不管身材如何,一旦出現明顯的胃部不適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為什么很多胃癌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有時候胃癌的發生確實令人猝不及防。

“為什么偏偏是我?”這是很多胃癌患者確診后的第一反應。

徐志遠醫生說,在我國,胃癌居癌癥發病譜的第二位,死亡順位的第三位,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40%。許多患者在發現時已處于進展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胃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有些甚至感覺不到癥狀,等到出現典型癥狀的時候往往都是晚期。而常規的體檢又很難發現,尤其是印戒細胞癌,有時候胃鏡檢查都不一定能看出來。”徐醫生說,根據病理類型的不同,胃癌可以分為腺癌、腺鱗癌、鱗癌等,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腺癌。

在腺癌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作印戒細胞癌,發病率較低,卻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侵襲力強,進展快。最棘手的是,印戒細胞潛伏在胃黏膜下面,表面看起來挺光滑,如果醫生經驗不足,胃鏡不一定能看出來。

胃癌發病逐漸呈年輕化趨勢

去年接診30歲以下年輕胃癌患者21例,平均年齡27歲,最小的21歲。

除了難發現,和患者健康意識不足也有很大的關系。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得胃癌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但實際上,近些年來,胃癌的發病逐漸呈年輕化趨勢,患胃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去年一年,徐志遠醫生接診的30歲以下年輕胃癌患者有21例,平均年齡27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21歲。

“胃癌早期是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和癥狀的,可能偶爾今天覺得不舒服,明天又好一點,發展到中晚期階段,一般會出現胃脹、胃痛等不適癥狀,但年輕人可能覺得自己平時身體素質比較好,很容易忽略這些小細節,喝點熱水、吃點胃藥就挨過去了。”

徐志遠醫生說,胃癌的預后與診斷時機密切相關,越早發現,治療效果就越好。但我國目前的胃癌現狀是發病率高,早期診斷率低,死亡率高,很多人對早期胃癌篩查意識薄弱。

雖然多數國家將40-45歲設定為胃癌篩查的起始臨界年齡,但并不是40歲以下就可以高枕無憂,覺得胃癌和自己沒關系。

“不管是什么年齡層次,如果出現癥狀,比如在短時間內不明原因消瘦,胃口差、肚子脹、嘔吐等,尤其是發現大便顏色變黑,就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胃癌早診斷的意義有多重大?我國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90%-95%,中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降至40%-50%,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則僅為5%-10%,且由于已經出現遠處轉移,往往無法手術,即使達到手術條件,復發率也很高。

而早期胃癌經過系統正規的治療,可以幫助患者保住胃,像正常人一樣繼續生活,5年生存率達到95%以上。

胃癌和遺傳因素有關嗎?

徐志遠醫生說,理論上,年輕人患胃癌可能跟遺傳有一定關聯,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近親屬等一級親屬中有確診胃癌的,那么這個人也屬于胃癌風險人群。具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發病率相較于普通人群要高出2-3倍。

但胃癌的基因遺傳不像乳腺癌、腸癌,有非常明確的基因靶點,胃癌的遺傳相關性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很難從基因上去下論斷。

年輕人得胃癌,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最相關

從臨床實踐來看,一些年輕人胃癌的發生,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有關,比如工作壓力大、熬夜、抽煙、過度飲酒、肥胖、飲食不健康、作息不規律等。

有研究表明,腌制食物、煙熏食物、霉變食物以及攝入食鹽過多均可導致胃癌發生的風險增加。腌制食物攝入過多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并且可以協同促進胃癌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感染(HP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相較于沒有感染HP的人群,持續感染HP的患者在10年內發生胃癌的風險要高5.9倍。

“一般來說,胃癌都是有一個進展過程的,胃持續損傷的情況下,胃癌風險會更高。”徐志遠醫生表示,既往患有胃病者,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患者,要特別注意定期體檢,進行胃癌早期篩查。

建議高危人群和中老年人群

養成將胃鏡納入健康體檢的習慣

胃鏡是胃癌早篩的最有效手段,以前做胃鏡不適感明顯,很多人比較抗拒,現在的胃鏡分辨率很高,可以發現很小的病灶,而且“無痛胃鏡”基本沒有不適感。

“建議高危人群和中老年人群都能養成將胃鏡納入健康體檢的習慣。”徐志遠醫生建議,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即便不屬于以上高危的普通人群,也建議3-5年做一次胃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胃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