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濕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癥狀為瘙癢,很多患者難以忍受,往往皮膚撓破,也沒止住癢,嚴重影響著生活質量。
自去年3月份以來,針灸治療一多年濕疹患者,全身皮屑已基本消除,瘙癢發作頻率和程度均得到減輕,雖仍不時反復,但患者已很滿足,在診室與其他患者常說“當初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尋求針灸,真沒想到收到這么好的效果,針灸確實很神奇!”
01 何為濕疹
濕疹又稱為“濕瘡”,屬于中醫學“癬瘡”范疇,是一種呈多形性皮疹傾向、濕潤、劇烈瘙癢、易于復發和慢性化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
本病因其癥狀及病變部位的不同,名稱各異。浸淫遍體、深夜極多者名“浸淫瘡”;身起紅栗、瘙癢出血的稱“血風瘡”;發于面部者稱為“面游風”;發于耳部為“旋耳風”;發于乳頭者稱“乳頭風”;發于臍部者稱“臍瘡”;發于肘、膝窩處者稱“四彎風”;發于手掌者稱“鵝掌風”;發于小腿者稱“濕毒瘡”;發于肛門者稱“肛圈癬”;發于陰囊者稱“繡球風”或“腎囊風”。
本病病因復雜,目前多認為是過敏性疾病,屬遲發型變態反應。病原可以是吸入物質、攝入的食物、病灶感染、內分泌及代謝障礙;外界因素如寒冷、濕熱、油漆、毛織品等刺激均可導致發病。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稟賦不足,風濕熱邪客于肌膚而成。濕邪是主要病因,夏季為高發季節,涉及臟腑主要在脾。
02 臨床表現
皮疹呈多形性損害,如丘疹、皰疹、糜爛、滲出、結痂、鱗屑、肥厚、苔蘚樣變、皮膚色素沉著等。根據濕疹癥狀和發病緩急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
⑴ 急性濕疹
起病較快,多對稱分布,初起為密集的點狀紅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皰疹,很快變成小水皰,破潰后形成點狀糜爛面,瘙癢難忍,并可合并感染,形成膿皰,膿液滲出;
⑵亞急性濕疹
為急性濕疹遷延而來,見有小丘疹,并有皰疹和水皰,輕度糜爛,劇烈瘙癢;
⑶慢性濕疹
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也可能發病時就為慢性濕疹,瘙癢呈陣發性,遇熱或入睡時瘙癢加劇,皮膚粗糙、增厚,觸之較硬,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有抓痕,間有糜爛、滲出、血痂、鱗屑。病程較長,可遷延數月或數年。
①濕熱浸淫
發病急,可泛發全身各部,出奇皮損潮紅灼熱、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滲液流津,瘙癢不休,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②脾虛濕蘊
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后糜爛,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
③血虛風燥
病情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皮損色黯或色素沉著,粗糙肥厚,呈苔蘚樣變,劇癢,皮損表面有抓痕、血痂和脫屑。伴頭昏乏力、腰酸肢軟、口干不欲飲。舌淡、苔白,脈弦細。
03 針灸治療
①治則
濕熱浸淫者,清熱化濕,只針不灸,瀉法;
脾虛濕蘊者,健脾利濕,針灸并用,補法;
血虛風燥者,養血潤燥,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
②處方
以皮損局部和足太陰脾經腧穴為主。
曲池、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皮損局部。
③穴解
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既能清肌膚濕氣,又可化胃腸濕熱;
足三里既能健脾化濕,又能補益氣血,標本兼顧;
三陰交、陰陵泉運脾化濕,除肌膚之濕熱;
皮損局部疏調局部經絡之氣,祛風止癢。
④加減
濕熱浸淫加脾俞、水道、肺俞清熱利濕;
脾虛濕蘊加太白、脾俞、胃俞健脾利濕;
血虛風燥加膈俞、肝俞、血海養血潤燥;
癢甚而失眠者加風池、安眠、百會、四神聰等。
04 按語
①針灸治療濕疹效果明顯,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反應的能力,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特別是緩解癥狀較快,但根治有相當難度。
②患處應避免搔抓,忌用熱水燙洗或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滌,忌用不適當的外用藥。
③避免外界刺激,回避致敏因素。不穿尼龍、化纖內衣和襪子。忌食魚蝦、濃茶、咖啡、酒類等。
④暢達情志,避免郁悶、生氣、著急上火,防止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作者簡介
○從事針灸理論與臨床研究、腧穴優選及配伍規律研究、經穴外治法研究。
○主持、參與國家、省級科研課題18項,發表第一(通訊)作者核心期刊論文21篇,副主編、參編學術著作7部,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擅長過敏性疾病(鼻炎、濕疹、蕁麻疹等)、兒童青少年近視、脾胃?。晕秆?、腹脹、腹瀉、消化不良、胃下垂、胃潰瘍)、失眠、 頭痛、面癱、耳鳴耳聾、肩周炎、頸肩腰腿疼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痛經、帶狀皰疹等疼痛病癥、慢性前列腺炎、便秘、高血壓、中風后遺癥、亞健康調理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
出診時間:周二、周五、周六、周日上午
出診地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統療法科-門診樓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