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歷6月20或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在中國古代稱為“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動到北方最高端的位置,實為地球本身的俯仰玄曲波韻達到前俯極點這一天。
夏至日,太陽的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這個區域,因此,北半球出現白天最長而夜晚最短的一天。這是極其具有標志性的一天。
公元前七世紀,華夏先祖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過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日減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過后,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從漢代就有過夏至日的習俗。宋代《文昌雜錄》: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制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至期間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較多。
中國古代將夏至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如《禮記·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鹿角解(音駭)。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后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當然,現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鋸掉了。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脫落。
姤卦,九五。《周易·姤卦》:爻辭:“以杞包瓜,含章,有殞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殞自天,志不舍命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五爻動,卦變鼎。離為夏,蟬為夏蟲,故曰蟬。互兌為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音調)始鳴(《月令》注疏作蟬始鳴)。蜩,蟬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知了是也。按:蟬乃總名,鳴于夏者曰蜩,即《莊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蓋蟪蛄夏蟬,故不知春秋。鳴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螀也。
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螀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釋其義,然此物生于盛陽,感陰而鳴。”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蟬鳴,是因為它感知到了乾卦里面的一陰之氣開始生成了,這是一個重要特點。
姤卦,上九。《周易·姤卦》:爻辭:“姤其角,吝,無咎。”《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五上兩爻為半離,離為夏,故曰半夏。離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半夏生。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從立夏到夏至,夏天就走完了一半。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一年里,我們在年周期律中經歷了秋涼、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后的初熱,到了夏至,才意味著真正進入炎熱的季節,正如人們常說的,“不過夏至不熱”。夏至后,氣溫將繼續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
伏天也稱三伏,為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
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需水較多,缺水將產生干熱風,影響作物生長。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故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當然,雨水過多也會造成一些損失和傷害。
民諺“立夏日,吃補食”,可見,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俗。
夏至飲食,宜苦酸咸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說法。根據五臟、五味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時多食咸味以補心,因咸入腎,補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斂心火,不致心火過旺。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心旺腎衰,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尤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日久形成脾腎陽虛,這也是現在形成大量陽虛根本原因,陽虛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用。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
很多疾病產生和后天脾胃飲食不節有關,不合理飲食,再加上運動少,生活節奏快,情志調節不良,致使疾病產生,比如西醫所說的“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大部分都是吃出來的。
此外建議大家吃一些生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姜功效的經典比喻。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可以幫助防暑。還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適量食生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很有好處。
夏應養長,亦要靜心《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郁郁蔥蔥,蓬勃向上,心情愉悅,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只有神氣充足,人體的機能才旺盛而協調。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讓人心煩意躁,心緒不寧。“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養神之道貴在“靜”,精神情志活動保持淡泊寧靜,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講道 “千般難,不越三條”,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心火過旺,就會煎熬腎水。
起居有時,養陰護陽夏季日長夜短,起居調養,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的陽盛陰衰。適量午睡,能養陰護陽,使大腦和全身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體力。
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宜“輕”,環境宜“清”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
適量運動有助于調暢氣血、養護陽氣。最好選擇一些“輕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等,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運動少的人,經常能擴擴胸、甩手踢腿也有益。
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夏至養生三忌01. 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癥,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癥。因此,夏季飲茶,應是在餐后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饑餓感則立刻停飲。
02. 忌冷水洗浴: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癥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03. 忌夜臥貪涼:古代曾有一人,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長壽,特來請教養生大師彭祖。彭祖隨此人到其家中細細查尋,發現這家臥室中的墻壁上有一個孔洞,這個孔正對著睡覺之人的頭部,彭祖就讓人把那個孔堵上,自此以后,那家人果然長壽了。
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后飯”的養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生要求。
來源:四川傳統文化網
來源: 四川傳統文化網